2016-02-28 21:44 |
发布者:冯部长 |
点击数:51213

编者按 2009年11月,中农乐部分老师和会长曾赴日本考察该国的苹果产业。一晃3年过去了,虽然三年来我们在果树间伐改形、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追求果品安全和市场营销方面有了很大突破,但实事求是地讲,在管理理念、单果品质、土壤优化、水肥配套、生产流程、果园效益等方面我们依然存在差距,依然有待于学习改进。当然,因为很多基础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很多东西我们现在仍无法改变,但对于个体管理人而言,有些显而易见的毛病我们一改就能见效,比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多施农家肥和有机商品肥,多施生物菌肥、菌剂;比如在无法做到滴灌、微灌的情况下,科学地进行阶段性追肥(中农乐提倡的3月高氮,5月高磷,7、8月高钾的追肥原则即是这一生产方式的跟进),就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比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追求果形、颜色和成熟度,尽量追求质量效益而非数量效益;比如,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发挥中农乐联合社的作用,进行果品CCBOT期货交易……总之,我们需要改变或改善的地方很多。虽然我们大部分会员没有亲眼见过日本的苹果生产流程,但相信大家看了文中亲历者的感受和体会,一定会有所启发和思考。
日本果业的成功模式有迹可寻
一、树形结构。1.高光效开心形。日本25年生以上的大树几乎都采用高光效开心树形,一般株行距6米×8米,亩栽植苹果14株,主干高度1.2米~1.8米,主枝为三大主枝,结果枝组全部按垂帘式枝组培养,枝与枝不挨,果与果有距,枝枝见光,果果向阳。2.自由纺锤形。栽培株行距2米×4米,亩栽苹果树83株,主干高度90厘米左右,在主干上不同方位留结果主枝12~15个,在各个主枝上培养小型结果枝组。
二、品种结构。1.晚熟品种以红富士为主,王林、世界一为授粉品种。2.中晚熟品种以津轻、千秋、新世界、北海道9号、乔纳金、红玉为主。3.早熟品种以珊夏、红舞、嘎拉为主。
三、土壤管理。日本果园土壤管理主要以种草为主,所有果园全部采用生草制,品种以白三叶草为主,一年多次用割草机割草,草高掌握在1.5厘米左右;其次是把果园的枯枝烧毁,将草木灰施入土壤;生长季施用生物菌肥,常规化肥用量较小,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在4%~8%之间,非常疏松,黑色有油性,人踩到上面就像踩在地毯上一样。过去日本的果园土壤酸化,PH值曾经为4左右,通过种草、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等措施,PH值增加到6左右,达到了苹果栽培对土壤的要求。
四、水分利用。日本属海洋性气候,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冬季积雪最高达2米以上。因此,无需灌溉就可充分满足果树对水分的需求,果树大多栽培在丘陵地带,因此无需排水设施。
五、花果管理。日本果树大都在花期进行人工授粉与壁蜂授粉相结合,授粉后严格疏果,一般每30厘米留一个果,每亩产量掌握在2500~3000公斤,达到树稀、枝稀、果稀,为生产优质果打下了良好基础,一般单果重350克左右。日本果农很注重花后至套袋前的幼果保护,能及时喷药防止病菌侵染果园。全年喷杀虫杀菌剂9次,完全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夏季至果实采收前,多次疏除影响光照的多余枝条,尤其是脱袋后、采收前更为严格地疏除影响果实光照的叶片,树下铺反光膜,使果实达到全面着色。
六、适时采收,严格分级,迅速入库。日本红富士苹果一般在11月上旬采收,根据硬度、含糖量、着色指数决定采收期,成熟一批采摘一批,分别对待。当天采收的苹果当天分级,当天入贮藏气调库。一般苹果分四个等级:一等果90cm以上;二等果80cm以上;有果锈的、轻微裂果的果实为三等果,三等果不入库,立即销售;四等果为加工用果。一般一等果售价每公斤40元左右,二等果售价每公斤24元左右,三等果售价每公斤10元左右,四等果榨果汁,然后运往市场销售。长期贮藏的果实采摘略早,直接供应市场的果实采收较晚。每户所产的果实和果汁交给农协销售,农协收取一定的销售费用,果农不需直接销售,因而价格、市场都十分稳定,收入有一定的保证。
七、运城市苹果栽培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目前,我们运城栽植的苹果树大多采用乔化密植栽培,近几年已开始全面进行间伐和高光效树形改造。运城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夏季高温较多。因此,改造要逐步进行,不可一步到位。运城市苹果园土壤管理必须改清耕制为生草制,大量增施生物有机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由现在的0.6%提高到1.5%以上。这一点尤为重要,现在我们许多果农光知道施高含量复合肥,完全不知道如果不施大量的有机肥和菌肥,那些大化肥的作用很难发挥出来。所以,我很欣赏中农乐提出的“早氮中磷晚钾”的追肥原则,和“大中微量元素结合、有机质充足、生物菌肥配套”的早秋施基肥原则。同时,加强套袋前的疏花疏果工作和套袋后的病虫防治及夏季修剪,疏除过密枝、病虫枝,严防早期落叶病的发生,也是我们应当着力强化的管理方针。另外,果实脱袋后最好进行疏枝、摘叶、转果、铺反光膜,力争使单个果重达到250克以上,且全面鲜红,达到优质、优价。 王少雷
日本果园几乎全铺反光膜
在日本青森县,苹果套袋面积近年出现下降趋势。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用工量大,用工成本较高,每人每天工价折合人民币400元;二是套袋有降低果实含糖量的副作用。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苹果品质的追求已不单是外观了。日本当初推广套袋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病虫害,减少果实中的农药残留量、增加果实着色度、延长果实贮藏期。目前,生产管理已全面使用了低残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了铺反光膜和秋季摘叶转果技术,使用了果品气调冷藏库。所以,其套袋作用没有过去那么重要了。而我们目前大面积推广套袋技术是符合我们生产实际的有力措施,这一点我们必须肯定。
现在,日本的果园几乎100%普及了铺反光膜技术。购一次反光膜可连续使用6~7年时间,有些可用10年,成本低廉,既能促进果实着色,又能提高果实含糖量。而我们的大部分果农还没能意识到“色相”对苹果销售的重要性。
最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果园地下管理水平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4%以上。由于有机质含量高,所以果园施肥主要采用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肥等肥料。其中,果园施肥每年进行2~3次,果园追施有机肥以撒施为主,水溶性肥以冲施为主。几乎所有果园都实施行间种草、株间清耕覆草的耕作制度。绝大多数果园没有灌溉设施,自然降雨就能够满足果树的需求。但有些果园采用高畦栽植,铺设暗排水系统,以解决多雨积水问题。 胡肖龙
日本果农把细节做到了家
2010年11月25日,中国香港女名星周丽淇数月前于日本青森认购的一棵苹果树终于有了收成,共有100个幸福之果新鲜空运到港。这名女星笑着说,这是她近几年收到的最独特的圣诞礼物。
周丽淇说,她打开盒子的一刻真的很惊喜,没想过他们会在苹果上印了周丽淇3个字和自己的英文名,日本果农真的肯花心思。周丽淇也舍不得吃,她和家人于第一时间跟两箱苹果合影后,马上把100个幸福之果送给朋友和公司同事。她还说:“自从在青森买下这棵苹果树,就一直跟果园的老板有联络,到现在真的把树上的苹果拿到了手上,感觉好特别。”
从观光采摘到认养果树,日本果农在果树的精细化管理和营销方式上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当然,我们在富硒果、高钙果、牛奶果、贴字果等文化果的开发上同样有让人称道的地方。王桂通老师搞订制果都很多年了。城郊果园观光采摘,认养枣树、苹果树、樱桃树,在我国的许多果区也在热热闹闹地搞,但除了形式上的大同小异,我们在观光果园的硬件设施、果园环境和果树认养的后续服务上,仍需要完善,仍要向搞得好的果农学习。
要想赶超就得先找差距
在日本考察苹果产业期间,我常常思考,我们与日本的差距到底是什么?从自然条件比较,我们优于日本:适宜的海拔、充足的光照、标准的昼夜温差、深厚的土层、最佳的平均气温、适中的降水;从技术形成比较,我们的技术方案并不比日本落后,而且在部分环节上还优于日本,小批量的产品质量也超过了日本;从管理条件比较,我们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有已具规模的生产格局,有充足的管理投入,但是为什么恰恰在果品产出质量上远远落后于日本呢?我认为,主要差距有以下几点:
一、急功近利,缺乏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苹果是多年生植物,结果至少得一年抽条、两年成花、三年结果,这一程序是不能人为改变的。环节的缺失必然会引来结果的背向,管理措施也是一样。我们在重视其中的一个技术措施的同时,经常容易忽略了其它技术措施的配合。我们应该从奠定扎实的基础工作做起,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大改形本来没有错,但一些地方由于急于看到规范的树形,把需要3~5年解决的问题按照“一步到位”的思路去实施,打乱了果树的生长规律,结果适得其反。我们的苹果生产与日本最大差距在于土壤十分贫瘠,供肥能力下降,表现在“高产必然低质,低产质量提升”上。而我们没有去想办法解决土壤贫瘠的问题,却把“罪过”转嫁到大改形或人工种草上。所以,在日常追肥补养的基础上,通过秋季施肥,大量增施农家肥、有机商品肥、生物菌肥,是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去抓的一项主要工作,政府职能部门要鼓励,要宣传,要支持。中农乐在秋施基肥的宣传引导上,倡导使用蒙鼎底肥和蒙鼎菌剂已经很多年了,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二、技术“落地”欠缺,部分技术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的缺失,必然造成好技术在“路上”就斑斑点点地丢失,到了落实中就所剩无几了。好在近几年,各地果业部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开始有“大动作”了,这是果农之福。另外,中农乐在先进果业技术的贯彻上也是一竿子插到底,有头有尾,所以涌现出很多典型和示范园,值得总结和学习。
三、乐走捷径,使规则成为一种摆设。在日本,苹果生产管理已形成了一条合理的产业链,即果农按照农会的要求生产果品,把合格的果品装箱后交给农会销售,即便是农会的价格低于市场,他们也会主动履行职责。这种良性销售模式虽然我们现在还做不到,但“诚实交易”的法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日本曾经出现的农会技术人员从德国买进农药、造成会员在苹果上用药超标而自杀的“葛西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这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总之,从苹果生产的现状与日本比较,我们的优势与劣势并存,并且优势大于劣势。为此,笔者建议:
首先是突出重点,优化苹果土壤管理,夯实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基础。首先从长计议,坚持优肥优果的发展思路不变。在果园有机肥使用上,逐步改生肥为腐熟肥,改粗肥为优质肥,改农家肥为商品肥,稳步提升苹果的内在品质。二是着眼当前,大力推广果园种草、割草覆盘技术,确保人工种草成活好、杂草控制利用好、作物秸秆覆盖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年增高,恢复土壤自然供肥能力。
其次是顺应果树生长规律,稳固推进间伐改形工程。一是在生产园推行树形改造技术时突出高效光能利用的中心,落实一园一策的改形思路,留枝多少、树干高度等技术要科学确定。二是鼓励果农实施幼树标准化管理技术,从早抓起,从幼树抓起,及早打好苹果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三是坚持合理密植的理念,不能因为改形降低定植密度。过稀栽植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极易出现前期无效益而粗放管理或推迟管理现象的出现。在改形的基础上,科学地引导、普及规范化管理技术。重视和加大对果业的技术投入力度,突出科技引导的工作策略。 刘 鹏
综合管理是优质的法宝
一、土壤肥沃是生产优质苹果的基础。日本果农在果树土壤管理上的细致程度让人叹服。许多果园连续十几年坚持表面撒施鸟粪,兼施定量的复合肥,割草覆盖树盘,果园土壤表层已经形成了厚厚的腐殖层;在果园种草上,白三叶和黑麦草间作,杂草随同人工生草被割下覆盘。多年的树盘覆草,使树盘上根本不能生长杂草,既肥沃了土壤,又节省了劳力投入。由于肥力充足,有机肥用量大,氮磷钾平衡,在树体上表现为树势健壮,少见腐烂病;花芽充实,秋梢无旺长;叶片厚实,没有早期落叶现象,优质苹果生产的基础十分扎实。表现在果品上就是果个大、果形端正、着色均匀、含糖量高、风味独特,品种特征十分明显。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优化,使日本苹果生产正在逐步取消套袋技术,改为自然生产条件下的果品生产模式。
二、通风透光是生产优质苹果的前提。在日本的果园里,小树多为自由纺锤形和细长纺锤形,较为规范一致;大树多为主干开心形,树形变化多,以最大利用光能为目标,没有严格的树形结构标准。每棵树上的主枝3~5个不等,也有2个的,主要是按照空间的大小而定。与我们的树形不同的是:大主枝基角都在60~80度之间,容易使树体呈现旺盛生长之势。相同的是,结果枝都呈下垂状结果,表现为果实端庄、果形指数大于1,偏斜果少。良好的树体结构,最大化地利用了土地,接纳了阳光照射,确保了优良的通风透光条件;良好的果实立体空间的布局,减少了无效生长量,提高了果实质量与单位面积内的经济收入,突出了“有形不死,无形不乱”的整形修剪原则。
三、技术规范是生产优质苹果的保障。从日本果园的管理规程和现实来看,日本在果园管理上虽没有应用过多的新科技,都能够坚持一项技术多年内不懈地细致实施,并在时间性和实施质量上做到尽善尽美,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长野县山之内町属于高原区,果园又多处于东山之西脚,晚霜危害较多,于是,他们在果园地下埋设了柴油生烟炉,在果园高空树立了小型喷灌设施;果园种草坚持了十几年,杂草利用也走上了良性化轨道,树盘覆草没有间断,客草覆盖(园外杂草、秸秆进园利用)使园外无杂草,环境优美;树干涂白比我们实施得早(11月上旬就已经完成)而细致,除了幼树涂干涂白外,疏花疏果是一项密集性劳动,但日本也做到了细致、到位;地面覆反光膜是一项普及型技术,无论是成片的果园还是房前屋后的零星果树,都覆上了反光膜。由于日本苹果成熟期的昼夜温差小,如果不能辅以覆反光膜,他们的果品绝不能达到全红。笔者认为,日本果树管理的核心就是把每一项基础性的技术做好、做细,做到尽善尽美;把每一项技术做到紧密衔接,一切按照规矩进行,从不偷懒耍奸。所以,综合管理的集成效应就体现在了苹果生产的效益上。所谓“规范”,就是把已经形成的技术坚持不懈地应用下去,连贯地落实下去,发挥技术集成效益。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比我们执着,比我们有毅力,比我们更加相信技术和技术人员。
四、综合管理是生产优质苹果的法宝。日本苹果生产上最突出的一点是,把每一项技术做好,把每一个细节做实,集中发挥综合管理的作用,充分显示了“沃土养根+阳光树冠+规范管理=优质+高产+高效”模式。在果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树体健壮,腐烂病少;叶片浓绿,没有落叶病;果形端正,等外果少;花芽饱满,没有过多的秋梢旺长现象。由于措施配套水平高、管理技术落实细,就省去了清园、除草等费工的劳动。我们按照一个问题寻找一个对应办法的思路去探索,问日本管理人员腐烂病怎么治疗?用什么药物?早期落叶病怎么防治?落叶怎么处理?得到的答案都是:综合管理,即常规管理技术措施的综合利用。因此,日本苹果效益是综合管理措施扎实落实的体现。
作者 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