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8 20:35 |
发布者:冯部长 |
点击数:53571
果农朋友们!请认真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它真的与我们息息相关!今天不惊醒,明天就会感受到它的威协!
4月18日,阿里巴巴与新西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与马云的见证下,阿里巴巴集团与新西兰贸易发展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天猫国际专门启动了新西兰超级国家日“亲蜜新西兰”线上购物狂欢活动。新西兰空气纯净清新,出产的水果更以高品质著称。2015年,新西兰水果对华出口额大幅增长78.5%,主要有奇异果、苹果和樱桃等。

近日,佳沛公司透露,将自行进口奇异果。这意味着佳沛亲自从新西兰进口奇异果到中国,自己清关,而通关之后,可以迅速地向分销商伙伴供应奇异果。另一方面,佳沛将使用自己的冷链设施。在过去,客户从新西兰下单,发货到中国需要3周的时间。现在,通过在中国集中中转的形式,将实现24-48小时内向客户提供水果。2016年向中国出口的奇异果数量将创新高,达到 2400万箱,比2015年1800万箱的销量增加三分之一,与2014年相比更是实现了100%的增长。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佳沛公司最大的出口市场。

4月末,新季美国加州樱桃登陆中国市场。首批共计203箱加州樱桃由美联航运抵上海,之后陆续又有数批加州樱桃到货,今年加州樱桃季已然开启。据悉,此次抵沪的樱桃均为Coral为主,配少量Brooks,有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早期受出口量限制,大多都是混板,等樱桃开始全面丰收,主要输华的品种为Bing和Brooks。
5月初,西班牙核果全力进军中国市场。4月13日,西班牙核果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允许向中国出口。从此以后,西班牙生产的李子、桃子、油桃和蟠桃都将获准出口中国。2015年西班牙核果总产量为1,646,131吨,其中油桃产量最大,占总产量的33%,其次是桃子(18%),蟠桃(17%),黄桃(16%),李子(9%)和杏(6%)。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0月,西班牙向中国出口了3112吨的果蔬产品,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176%。果蔬产品出口贸易额比2014年同期增长205%。

5月初,首批秘鲁芦笋抵华。2007年,秘鲁葡萄首次获准输华,之后秘鲁芒果、柑橘(包括橙子、桔子、柚子、青柠和柠檬共五种)、牛油果和芦笋也都获准出口到中国。目前秘鲁方面正在积极争取蓝莓输华,有望在今年取得阶段性进展。
波兰苹果有望在2016年产季获得中国市场的准入资格。波兰苹果以其红黄相间的“双色苹果”闻名于世。波兰不仅是欧洲最大的苹果生产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苹果生产国之一。由于波兰苹果的品种与国内苹果的品种并不相同,因此未来在国内苹果市场上完全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以波兰以前最大的苹果出口国俄罗斯作为参照,波兰对俄罗斯的苹果年出口量可达到120万吨,波兰苹果在中国市场上完全有可能被消费者接受。

澳洲桔子正全力扩大中国市场份额。澳洲桔子的产期为每年的4月至10月,品种超过10余种。2016产季澳洲种植者预计将生产出10万多吨的桔子。2016年,向中国注册出口的澳洲柑橘果园数量增长了60%,由此他们希望在本季增强对中国市场的供应量。

新西兰“苹果先生”与中国几大电商合作开发中国市场。苹果先生是新西兰的“苹果专家”,也是新西兰最大的苹果经营一体化的企业。苹果先生自主管理其果园、加工厂、冷藏设施和物流运输。苹果先生每年向全世界超过40个国家出口450多万吨苹果,新西兰出口的苹果中每四个就有一个来自苹果先生。

5月17日,首柜新季秘鲁牛油果靠港。5月17日,上海将迎来新产季首批秘鲁牛油果。仅本月就预计有五个货柜的牛油果抵达中国,之后每周大概有15个货柜的对华出口量。今年将有货值1500万美元的牛油果有望出口到中国。
在当前国内农产品标准化差、附加值低的情形下,以上各路“八国联军”纷纷开始联手中国水果企业,围绕中国高端水果市场,将进一步加剧中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促使广大果农朋友进行从观念到技术、从品牌到规模的“战略性”转型。如果不转型,如果对此无动于衷,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越来越艰难。
2015年,在中国国内水果市场持续低迷的价格下,进口水果却一路高歌猛进,抢占了部分中国市场,特别是一线城市高端消费市场,进口额首次超过50亿,创历史新高。目前,各路高品质水果输出国虎视眈眈,跃跃欲试,意欲抢滩中国市场。中国果农将面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艰难的处境:
一是国内水果规模达历史峰值,而消费动能却远远不足,体量庞大的水果种植规模在转型升级中,受制于一家一户的相对落后生产方式和当下的水果种植格局,转型困难,灵动性远远不足。
二是国内水果在很多生鲜大鳄的眼中已被打入“冷宫”,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特异化的先天不足,让中国果农在与国外种植者竞争中几乎毫无优势。
三是2015~2016水果销售季价跌滞销带来的产业危机,并没有引起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深刻反思和警示,甚至个别产果大省、大区仍沾沾自喜地以为“危机已过”、“产业正在复苏”……
凡此种种,须当头棒喝,才能引起正视和广泛关注!
2015年,业务遍及全球120多个国家的国际果业大鳄新西兰佳沛公司在中国各地开设旗舰店,意欲精耕中国市场。
2015年,国际浆果巨头Driscoll's公司也加紧布局中国的生产基地。
此外,进口水果的市场营销也渗透到中国二级城市,如澳橙就选择在内陆城市成都举行新品上市发布会;由兰涛国际代理的墨西哥Mission牛油果的推广则选择进入中国最北端的城市哈尔滨……
凡此种种,中国果农如何与它竞争?如果我们不直面水果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如果我们不向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差异化方向靠拢;如果我们的水果种植不结合“由适生区向优生区”的宏观结构调整;如果我们果农的生产观念不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中国水果产业将越走越艰难,中国果农将越来越困顿,中国水果会在洋水果面前一拔拔缴械投降。中国水果产业今后将面临与洋水果的面对面竞争。
所以,中国果农的对手,一是我们自己,二是国外的“洋果农”。
【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部分内容新农堂编辑。感谢专家及专业人士观点,一起为中国果业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