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2 19:26 |
发布者:冯部长 |
点击数:50652

今日,中共山西省委机关报——《山西日报》以少见的整版篇幅,隆重推出题为《在哪里扎下根,哪里就会开花结果》的专题报道。盛赞中农乐通过“傻瓜式”技术和“保姆式”服务,赢得了业界和农民高度认可。
文章通过两个篇章,分别以——“‘傻瓜式’技术浅显易懂,为果农送来‘金苹果’”,和“‘保姆式’服务让会员果农增收超6亿”为核心线索,真实、完整地呈现出了中农乐12年的发展历程。
这是《山西日报》对中农乐的肯定,更是党和政府、广大果农对中农乐的巨大激励和鞭策。中农乐将不忘初心,以更大的勇气,全力推进国内首家果业科技服务平台——中农乐“千乡万村”APP——在中国北方果区千乡万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广大中国果农在果业转型升级中,做出更大的历史贡献!
小编在此全文转发这篇报道,以飨各位读者。
中农乐“傻瓜式”技术和“保姆式”服务,赢得业界和农民高度认可
A “傻瓜式”技术 浅显易懂为果农送来“金苹果”
霍百红的1.5亩果园2015年卖了10.67万元
田伟泽7亩20年生的果树2015年卖了19万元
70多岁的员石法,1.4亩果园三年收入19万元……
品质提升 苹果身价翻跟斗
2015年10月,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优质苹果主产区,晚熟苹果集中大量上市,但“块儿八毛钱一斤客商还不好好要”的现状,让许多果农心急如焚。
而与此同时,有果农却每天兴高采烈地穿梭在自家的苹果园,挨个儿数着鲜艳可人的苹果,并苛刻地选择着排队等候的客商,“10块钱一个,不赊账!”——譬如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西张镇太阳村中农乐会员霍百红。2014年,霍百红的苹果,以每个5元的价格被客人订购采摘。2015年,10元一个!这让霍百红感慨万千:2012年,他家1.5亩5年生的“中秋王”苹果园,套了5000枚纸袋,每斤两块四出售,仅收入四五千元,平均一个苹果不到1块钱。2013年霍百红加入中农乐果业科技服务组织,接受中农乐标准化技术服务,当年果园套袋8000多枚。在中农乐专家的“保姆式”指导下,品质也大幅提升,当年收入2.4万元,平均一个苹果卖到了3块钱。2013年,霍百红在中农乐的严格要求和监督下,加大果园土壤的有机质调理,以提升苹果的风味,2014年到采果时满园的果子百分百全红,最后以每个5元的价格订购采摘;2015年,在各地苹果普遍价跌滞销的情况下,霍百红仅1.5亩的果园卖了10.67万元。

霍百红10快钱一个的中秋王苹果
这一园“天价”苹果,它凭的是什么呀?对,科技!霍百红果园的每一个苹果都注入了来自中农乐最先进,但又是最浅显易懂的“傻瓜式”的果业技术。
2013年10月份,中农乐平陆县技术站负责人宋小平前去常乐镇上卓村田伟泽的家里买苹果,因为田伟泽的果园有机肥足,苹果非常好吃。但田伟泽死活不收钱。最后宋小平说不要钱就不再来指导技术了,无奈之下田伟泽勉强收下钱。但在宋小平临走时,田伟泽硬要拦住车:“我的果园在您和中农乐讲师郑存亮的指导下,今年足足比往年多卖了6万多块钱,我感谢您还来不及哩,咋能收您的钱!”于是,他让老婆挡在车前,给宋小平车里装苹果,直到车里再也塞不下了,才让他摇摇晃晃把车开走。
田伟泽家有7亩20年生的果树,多年来由于不懂技术,管理跟不上,产出的苹果不但果面粗糙,黑点也很多,再加上其它病虫的为害,残次果的比例年都在30%以上,每年的收入除去投资就所剩无几了。2012年下半年,田伟泽在中农乐宋小平技术站长的鼓励下,大胆进行果树间伐改造,加大有机肥投入,果园全面生草,尝试套纸+膜袋,开始向品质要效益。随后,中农乐讲师郑群亮与宋小平会长在田伟泽果园管理的每个关键环节,准时上门手把手指导,严格督促他认真完成各项活计。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13年10月,田伟泽对着果园里又大又红的果子禁不住潸然泪下。当年,他的果园收入10.5万元。2014年,收入13万元。比他在没有加入中农乐以前,足足翻了一倍!
效益为证 老果农迷上中农乐
接着讲另一个故事。你相信一位76岁高龄的果农能将1.4亩红富士果园,从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年年果园的收入都超过6万元吗?
这位老农就是河南省陕县张四村中农乐会员员石法,本该是安享晚年、儿孙绕膝的年纪,但是员石法这两年跟上中农乐却越活越年轻,越活越有精神头了。他是2010年加入中农乐的,当年冬季修剪时,中农乐讲师张引存在他的果园做示范时,拿起锯子就锯了两个大枝,员石法当时就傻眼了:这些果树可是自己辛辛苦苦养了二十多年的“孩子”啊,怎么说锯就锯上了呢?员师傅思想上接受不了,当场就跟张引存翻了脸,把人统统撵出果园。村委会主任见状赶紧拉着张引存去他的果园搞间伐。直到这个冬天张引存在张四村培训结束,员石法都没想明白果园间伐这事。张引存走时他连理都没理。

76岁高龄的员石法
2011年春季,员石法偷偷去村委会主任的果园一看,一下子惊呆了:这个果园通风透光,树势健壮,枝组合理,完全像变了个样子。这就叫眼见为实,员石法的认识也由此改变了。后来,他跟着中农乐陕县技术站站长张根掌来到山西运城参观,又自掏腰包前往万荣、临猗、稷山等山西果区有名的中农乐示范园参观,慢慢的,他的观念也随之改变。于是,2011年冬季开始,他把当年撵走的中农乐讲师张引存请到家,拍胸脯保证“张老师您指东我绝不往西!”员石法不但立即就对果园开始间伐,而且全程技术措施不打丝毫折扣,坚决执行。2012年秋季立竿见影,间伐了五分之一的果树,收入反而提高了20%。这下员石法信心更足了,更相信中农乐了。回报是:一个70多岁的农民,1.4亩果园,三年收入19万元!
……
这样的事例,在中农乐不胜枚举。十多年来,因为中农乐“傻瓜式”技术而提质增效的果园故事,讲上几天几夜都讲不完。
十年一剑 杨良杰钻研“傻瓜式”技术
那么,到底何谓“傻瓜式”技术呢?用中农乐董事长杨良杰的话说,就是让果农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用就灵,能迅速落地的果树管理技术。而要把深奥的果树理论、学术专著简化为“傻瓜式”技术,必须先把艰涩的学术著作吃透弄懂,嚼烂消化,再重新生成具有实践指导作用的“小学生技术”。中国的果农大多是上了年级的农民,很多人其实都处在技术“扫盲”阶段,不掰碎嚼烂了,农民根本不愿意去学,更别说接受并在生产中应用了。
20年前,刚从学校毕业的中农乐创始人杨良杰被运城新成立的果农报社招聘为编辑,负责比较棘手难懂的果业技术版。为了完成好工作任务,在学校学画画、搞艺术的他不懂技术,只能拜师学艺,积极联系全国有名的专家,不是请教就是约稿。特别是来运城讲课的专家,不论是在课堂还是地头,他都会从头陪到尾。

作为我国青年果树专家,杨良杰每堂课都会吸引无数“粉丝”。
几年下来,从本地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员到中国农科院里的大专家,从田间地头实干出的土专家到从日本来华讲学的洋专家,几乎都成了他的好朋友。与很多“跟班”“助手”不同的是,杨良杰在与很多专家接触后发现,大多数专家的深奥理论往往很难被果农消化接受并转为生产实践应用。而专家们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深耕多年,未必有意愿、有时间将专业知识再作一番“白话翻译”,而且各位专家擅长领域不一,大多难从各类果树的栽培、肥水、植保、贮藏全产业链贯通。这就需要把艰涩的果树管理理论“傻瓜化”,把一环一环的全生产链技术点穿起来。
杨良杰和他的同伴们看到了果农所需,开始专注于做专家的“二传手”,把这些大专家的先进经验、技术知识通过报纸翻译成农民能读懂、用得上的实用技术,并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将各种繁琐的技术用简笔画表现出来,果农一看即懂,照猫画虎就能应用,大受果农欢迎。
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的下乡实践,十年的勤学苦练,十年的埋头苦干,十年的揣磨钻研,让杨良杰收获颇丰。10年间他共撰写发表各类专业科普文章上千篇,与果业专家合著出版专业书籍十多部。在果农心目中他也成了很牛的果业专家,“粉丝”遍布中国各大果区。有果农认为杨良杰肯定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专家,到报社来找他时,发现面前站着的却是个二十来岁的年青人,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强烈要求其出示身份证,这种被“验明正身”的事件发生过好多次。有位果农拿着土特产找上门感谢时,曾把他爱人当成他女儿;咨询电话打到家里时,他爱人一接电话,对方一听声音就来一句:让你爸接电话。
如果说中农乐是一棵大树,正是在果农报社的时光赋予了中农乐创始人杨良杰肥沃的土壤。没有那段荏苒岁月,就没有后来的中农乐。

走进课堂是讲师,拿起剪刀是把式,中农乐靠的就是这种贴地服务赢得了广大果农的心。
B “保姆式”服务 让会员果农增收超6亿
讲师下乡讲课89600场次,进园指导178000人次
中农乐先后建设各类水果示范园4862个
帮扶打造各类高效示范园近2300多个……
为了尽快把最先进的果树管理新技术传授给果农,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它落地成根,杨良杰带领中农乐一班人把苹果、桃、梨、杏、葡萄、樱桃等北方各类果树的管理技术要领绘制成彩色挂图,把老师在园里具体的操作刻录成光盘,免费送给果农。
十年来,中农乐共出版了近400期1300多万字的《果业科技与信息》专业技术报刊,赠送技术挂图290多万张、光盘10多万套。这些技术报刊和技术挂图常被果农张贴在炕头或是果园看护房内,他们边看着挂图边跟着学。
有了正确的、实践证明能为广大果农带来效益的果树管理技术,如何快速传播下去,让技术和果农零距离,让先进技术变成高效益,中农乐的做法是:把乡土能人组织起来,把示范园打造起来,让中农乐的讲师、技术骨干、示范园主通过培训提升,通过理论武装,然后进村入户走进果园,把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看着它开花结果。

在田间地头搭起凉棚就是课堂,傻瓜式技术与保姆式服务赢得了广大果农的热烈欢迎。

利用果农的农闲时间,把课堂搬到果园是中农乐的泥土风格。
一个人的2100场次培训
10年来,杨良杰仅个人就免费为果农讲课超过了2100场次,受其培训的果农超过150万人次。有在大礼堂的千人参加的培训会,也有在农家小院仅有几十人参加的小培训;有顶风冒雪在果园里的手把手教,更有在PPT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宣讲。病倒了,刚拔了针头就又上了讲台;夏季晚上培训结束后常常过了凌晨才开始返程。在山西芮城山上,大雪路滑,但果农已坐在课堂等待,他就把车扔在半山腰,步行跑着上山,搭上老乡的三轮车奔向会场……杨良杰是这样,中农乐讲师团的108位讲师个个都是这样。无论天寒地冻还是炎热酷暑,一年365天,在中国北方果区,几乎每天有几十场中农乐技术课在不同果区、不同果园进行。
讲师团与4862个示范园
金牌讲师燕克昌年近七旬,跨省赶场培训数他最忙,他常常调侃着说“认识咱的中国果农大概有100万人吧”,这何尝不是一份担当和荣耀;
金牌讲师何巨才患有腿疾,进园一天下来有时腿都迈不开了,席地坐在果园里给果农指导讲课几乎成了他的标志性坐姿;

中农乐金牌讲师、乡土能人何巨才每年为果农指导培训达400场次,被农民亲切的誉为“果业财神”。
金牌讲师张振民的核桃技术大受欢迎,东家请西家叫,“火”得分身乏术,他女儿的核桃园想让他进园指导,都得“排队”。他回到家里,女儿故意不喊爹,一口一个“张老师”让他心酸得直掉泪……中农乐的讲师个个身怀绝技,个个披星带月,常常日夜兼程,十年来有太多的故事和太多的辛酸。

创新技术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是中农乐的一大法宝,中农乐核桃课题组专家张振民指导的核桃示范园突破了亩产干核桃1650斤,是目前我国平均亩产干核桃的三倍。
据不完全统计,中农乐讲师下乡讲课达89600场次,进园指导达178000人次;中农乐先后建设各类水果示范园4862个,帮扶打造各类高效示范园近2300多个。特别是在苹果产业领域,这些示范园因为树形改造合理,标准化技术实施到位,绿色有机意识贯穿彻底,果品质量得以大幅提升,这些示范户均取得了令人称赞的高效益,平均亩纯效益在1.5万~3万元。在这些“提质增效”示范园的榜样示范和典型带动下,成千上万的果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善,果园面貌焕然一新,效益得到持续改善提升。
常常有人问杨良杰:你们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杨良杰是这样回答的:是你拉着我们的手不放的真诚,是丰收后几百里地赶来为你送上自家土特产的真情,更是果农自发赠送的2216面锦旗和8600多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中农乐的身影,每一个果园都是中农乐人的广阔舞台。
每年为果农直接增收超6亿
2015年,中农乐在所服务的会员中,按照“会员自报、讲师考察、评定挂牌、品牌授权、协助销售”的原则,评出了616个苹果、桃、梨、杏、葡萄、樱桃等各类水果示范园。让示范园遍地开花,让每个中农乐会员村都有示范园来带动,是中农乐一直关注的重点。因为有了示范园果农心中就有了标杆,有了方向。
在当前果业新形势下,中农乐通过有效的技术贯彻、配套的综合管理以及积极的跟踪服务,打造出一大批见了效益的水果示范园,就像是插起了一面面旗帜,在实际效益的推动下,更多的果农户加入进来,形成合力,推动果业技术革新,带动效益上升。在中农乐现有15.8万户会员中,按平均每户5亩果园计,接受中农乐技术服务的果树面积就接近85万亩。2011年,中农乐和相关部门调查统计显示,通过中农乐傻瓜式的技术和保姆式的服务,中农乐10多万户会员每年增收超过6个亿。

引导年龄普遍在六十岁以上的果农学习应用互联网,是一场艰巨的任务,中农乐团队中的年轻人成了老乡们的贴心导师。
中农乐正是依靠这种创新的“傻瓜式”技术和“保姆式”服务,以及配套、完善的标准化生产流程,打造出了一批批亩效益超万元、甚至几万元的果业示范园。整片、整村,甚至是整乡带动起各地水果产业跨越式发展。这不但点燃了运城果农相互参观交流的热情,更吸引了来自山东烟台,河北保定,陕西延安、洛川、渭南,河南三门峡、灵宝,甘肃静宁、庆阳等地的果农纷纷前来运城参观取经。据统计,2015年,中农乐接待全国各地的参观交流团达168批次,仅接待河南、陕西两地的参观交流者就达86批次。曾有一位书法大家在目睹了一批批外省果农来运城果园参观的场景后,写了八个大字装裱托人送给中农乐:人间春风,因您而来!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来自果农的认可就是最高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