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乡万村”电子服务平台网 | ||||||||||
|
||||||||||
|
果业闯将刘志坚
2016-06-03 15:55 |
发布者:信息编辑 |
点击数:50485
![]() 摘要:
一个敢于在事业上趟出一条新路的人,必定有着过人的胆略和学识。年逾古稀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原烟台果树研究所所长刘志坚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生命乐章里,至今高扬的依然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闯劲。
一个敢于在事业上趟出一条新路的人,必定有着过人的胆略和学识。年逾古稀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原烟台果树研究所所长刘志坚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生命乐章里,至今高扬的依然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闯劲。 和同时代大多数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科技人员一样,刘志坚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与磨难。1962—1981年,在山东省招远县农业部门工作的刘志坚整整做了20年的建党对象。 1978年春天,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中国大地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刘志坚认为农业生产要向现代化发展,广大科技人员必须从与科技事业不相关的“中心”工作中解放出来。经过再三考虑,他鼓起勇气,写了《合理使用在农村工作的科技人员》这封信。《光明日报》于1978年9月7日在头版头条发表,并配发了题为《要充分发挥农村科技人员的作用》的长篇评论员文章。当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晚新闻节目全文播发。 思想的大地刚刚解冻,20年的建党对象敢于呐喊出“解放科技工作者”的第一声,需要的是不计个人得失的勇气和胆略,需要的是求真务实的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刘志坚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为千千万万的农民谋财富,为伟大的祖国谋富强的科技工作中。 创新专家 如今,中国的苹果面积和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当你随时都可以用红富士苹果招待亲朋的时候,当你放心地享用通过套袋栽培生产出的绿色无公害果品的时候,你可知道刘志坚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富士苹果伴随刘志坚整整走过了42年。 42年前的1966年,我国首次派出赴日苹果考察团,引回少量富士苹果苗,分4个引种点栽培,朋友秘赠给刘志坚三个芽。后来,由于文革动乱,四个引种点全部受损,唯只有刘志坚拿到三个芽于1970年结出了前所未有、最好吃的富士苹果。从此,刘志坚就迷在了这上头。 1981年春,山东省招远县引进了一条红富士接穗,仅仅21个芽。由于对富士品种的痴迷和了解,刘志坚认识到这将是我国未来果业发展的当家品种,苗木繁殖速度越快,果业的兴盛之日到来得就越快。于是他和招远县蚕庄镇西山王家村农民果树技术员王宝瑛联合,开始自费进行快速繁育富士苹果苗木创新试验。经过4年时间,先后完成了一芽一年繁殖1 316倍、“借根插条育苗”、“空中育苗”三个课题,后总结为“快速培育良种良砧苹果苗的新技术”。1981年,由招远科委申报,烟台市科委主持,邀请全国有关专家参加,对这项没花国家一分钱自选课题进行了鉴定。大家一致认为这项成果全国领先。1982年被评为烟台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光明日报》以《珠联璧合开新花》为题报道了他和王宝瑛合作研究出成果的事迹,1984年,由于这项科技成果的推广,招远县培育出红富士苹果苗4 000多万株,为1987年春建成全国第一红富士苹果基地县打下了基础。《人民日报》以《一万比二十》为题,1986年9月26日,专题报道了他和王宝瑛合作研究的成果和效益。 随后,与招远毗邻的栖霞发展红富士苹果十万亩。陕西、山西等省都成为了苹果生产大省。可以说,刘志坚的创新科研成果对加速红富士苹果在全国推广功不可没。 人们之所以称刘志坚为创新专家,不仅仅因为他在专业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1990年3月,在他52周岁时,组织上调他到烟台市果树研究所任所长。面对一个瘫痪的困难摊子,他从制度创新人手,坚持科研、生产、创收相结合,实验、示范、开发同步走,在新上课题20个的基础上,办起六个经济实体;复刊《烟台果树》,并获得全国刊号,年发行量达4万份;外联5个省市,并与15家民营研究所和生产、育苗基地联合。他领导的这个所在“不等不靠不要,自己救自己、自我发展”的路上越走越宽。 1989年他提出了改我国传统的“清耕,漫灌,深施肥”制度,为“免耕、覆草、覆膜、微灌、浅施肥”的观点,并在《北方果树》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在日本苹果整形修剪技术启发下,写出了“改革苹果传统整形修剪技术十原则”,和“珠帘式苹果树形模式概论”;赴美国考察,使他认识到中国苹果之所以进不了欧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农药残留量超标。考察归来后,他立即抓起五万亩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并申请列为山东省农业丰收计划项目;1994年,又主持了烟台市“绿色苹果生产规程研究”课题。六年间,每年向全国苹果产区推出“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并在1997、1998年化工部农药信息中心、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召开的专题会议上,作“改革传统用药,生产无公害苹果”学术报告。以上论文,为改革苹果栽培制度、生产绿色果品,起到了超前引导作用。 负责顾问 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上,果业一直是“副业”,在改革开放的短时期内,千百万的传统农民要嬗变成技术要求较高的“果农”,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1978年,已光荣加人了中国共产党的刘志坚,放开手脚大胆泼辣地干开了工作。他曾为多少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担当顾问,已经很难统计,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从没有把顾问的角色当成“参谋”来做,但凡有人邀请,他都全身心地投入。 刘志坚当顾问,既对果业生产宏观指导,把握方向,又在具体操作上总结经验,指导技术措施的落实。 80年代末,针对苹果失控大发展,果苗混杂的局面,他专门写了《果树大发展后的思考》等五篇专论,提出了“要把果园当成绿色企业管”“以良种为前提,以基地为基础,以优质为核心,以无公害为条件,以创汇为目标,以高效为目的”,尽快实现“发展良种化,管理集约化,技术标准化,政府行为产业化”的要求。这些新观点、新思想成为果业战线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为全国、全省所采纳,及时校正了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保证了果业的健康发展。 招远县委书记聘他作“咨询员”,他有什么意见建议都可随时找书记谈。在调整种植业结构时,他提出“粮食种好田,粮油保总产,开发旱薄地,果树大发展”的方针;在发展果树热潮中,及时抵制盲目发展“山楂风”、“葡萄风”,坚持“先整地,后建园,不是良种不发展”的原则。这些意见,都对县委的决策产生了重要作用。招远县1987年,率先在全国建成了第一个十万亩红富士基地县和万亩杏基地。招远的县委书记在一次三级干部大会上说:“刘志坚同志为招远的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任烟台市人大代表的十年内,他共提议案、建议近30条,是一千多名代表中提建议最多者之一,曾在代表大会上作过典型发言。 1984年春,革命老区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组团到招远参观学习,邀请刘志坚前去传授苹果生产技术。当年秋天,刘志坚带着苗木、接穗和技术人员赶到正宁,现场考察、办培训班、落实育苗基地。到1986年底,该县出圃红富士苗木783万株,创收391万元。正宁县的工作,为庆阳地区建成大西北第一个十万亩红富士苹果基地打下了基础。 1997年冬,刘志坚受聘为河南省济源市市政府顾问,先后去济源5次,举办讲座十多场。为济源建成无公害生态农业区,生产绿色食品做了大量工作。 1997年,发行量近15万份的《果农报》盛情邀请刘志坚担任高级顾问。刘志坚多次就《果农报》的办报方针和报社机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向报社提供了多篇结合实际的,对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稿件。正因为有以刘志坚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权威的支持,《果农报》很快成为在全国影响较大的专业报刊,受到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表彰。 1999年11月,应云南省东川市科委邀请,刘志坚去云贵高原帮助规划“千亩落叶果树实验示范场”并帮助拟订引种、育苗、建园实施方案。为支持边穷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效农业做出了贡献。 从大海之滨到黄土高原,从多彩云南到白山黑水之间,祖国大地到处都曾留下刘志坚的足迹。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刘志坚没有仅仅关在书房中做学术,没有仅仅住在试验田里搞研究,而是把自己的学问拿到农民中间,拿到果业生产上去实践、去推广,最大限度地把科学技术转化成了生产力,又不断地总结群众实践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推广,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不断发挥更大的威力。 说到底,农业生产缺的不是高端的技术,缺的是普及、推广和落实、缺的是改变农民传统的耕作观念和习惯。几十年来,刘志坚依靠自己的“顾问”身份,担当起农业技术普及的重担,是一个带领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的闯将。 忙碌老人 1998年退休后,死神频频眷顾刘志坚这个花甲老人。1998年10月,因心脏动脉血管堵塞90%以上,刘志坚到北京做了支架手术才又活了下来。同时他还患有严重的口腔疾病,吃不得一点酸、辣、咸味刺激性的食物。死神只能吓退平庸之人,反到可以激发闯将的的斗志。“宁可干着死,绝不等着死”,刘志坚退休后以更充沛的精力,更充裕的时间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他马不停蹄地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过联系的甘肃、陕西、河南、山西等地,传播烟台地区的优良果树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为开发老、少、边、穷地区奔波不息。 1997年,山东营县、定陶县等地的果农,用价格低廉的塑膜袋,套在苹果上防治食果类害虫。当时任烟台果树研究所所长的刘志坚以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敏锐眼光,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其意义在于,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也对全面提高果品外观质量和生产无公害绿色果品意义重大。 退休后,在未申请科研项目、没有任何实验推广经费,又未被列入农技系统推广计划的情况下,刘志坚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实验和推广苹果全套袋生产之中。他与三个果袋厂携手,以生产无公害苹果为目的,取得无公害农药厂家的支持,经《果农报》的大力宣传推广,首先在山西、河南、陕西、河北等苹果新产区,直接依靠广大的果树技术骨干和带头户,进行苹果套塑膜袋的示范推广,以致套塑膜袋和套纸袋相结合,进行全套袋栽培。经过5年的不断探索、反复试验、科学总结、完善配套措施,苹果全套袋栽培逐渐由推广性技术变为必要的生产措施。如今,在所有的苹果产区,已经全部实行了套袋栽培,也被广泛用于桃、葡萄、石榴等其他果品生产中。果品的全套袋生产是伟大的技术创造,是我国果品生产上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突破。2002年5月,刘志坚编写了《苹果全套袋栽培》一书,刘志坚是全套袋果品生产的第一人。 著名果树专家束怀瑞院士称赞说,塑膜袋的推广应用,是对果树生产、对农民、对果树界的重大贡献。果实套袋是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出发,提高果品品质,减少污染的有效措施,对中国果品与世界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完全可以颐养天年的刘志坚,多年来在曲折中冒着风险、带着病身,坚持不懈地把这一科研推广项目完成,而且没有花费国家一分钱,没有给国家增添任何麻烦,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他对事业的赤诚精神、对农民的真诚精神、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精神,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刘志坚永远也闲不住。最近几年来,他先后又在大樱桃、黄金梨等品种和生产技术上不断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继续为果业生产尽心尽力。年逾古稀,身体有病,许多地方从爱护他的角度出发,不忍让他长途奔波,只要求他做些技术咨询、指导工作,但他坐不住,依旧出现在需要他的地方。不论走到哪他都说,我这条命是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现在我宁可干着死,也不等着死。 尾声 科学工作者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端的技术研究,二是技术的普及和转化为实用生产力。刘志坚的价值体现在第二方面,唯其如此,他才在我国的果业生产上擎起了一面大旗,才赢得了千百万果农的信任和尊敬。 采访刘志坚,仿佛耳畔总回响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铿锵的旋律,70年来,他在农科普及与推广的道路上担当起闯将的角色,把血烧热,把事业做大。
上一篇:套袋后保叶是目前最要紧的事
下一篇:果园套完袋保叶是当下最要紧的事
最热文章
|
![]() |
![]() ![]() ![]() ![]() ![]() ![]() ![]() ![]() ![]() |
运城市中农乐智慧农业公司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801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