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乡万村”电子服务平台网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首页 热点关注 资料库 视频学习 信息发布 果园工程 果业技术学院 在线答疑  
首页 >   上榜专家管理 >  邵社社 >  技术文章 >  正文
枣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2016-09-22 14:30   |    发布者:冯部长   |    点击数:49579
摘要: 因地制宜,选择多种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走良种区域栽培化和良种特色化的道路,才是枣树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

 

        1990年到2000年,是我国发展枣业突飞猛进的十年,河北省、山东省、陕西省甚至新疆等地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山西省临猗县在这十年当中共发展枣树20万亩,其中梨枣15万亩,其它品种占到5万亩,随着树龄的增长和产量提高,枣农的效益不但未水涨船高,还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现象。就拿临猗梨枣能人黄小民来说吧,家有10亩梨枣园,2003年亩产鲜枣2500公斤,以每公斤3.2元的价格订给枣商,亩收入高达8000元,到了2005年亩产鲜枣3000公斤,以每公斤2元的价格出售,亩收入6000元,一亩增产了500公斤枣,却少收入2000元,加之近几年天气、植保、虫害等方面的一些不利因素,大部分产枣区的枣农经济收入连年下降,遇到虫害不结果,到了雨季就裂果,碰到高温落了果,管理不好落级果,丰收年份难卖果,从九零年至今,不是天灾就是虫害,使枣农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不少枣农干脆把看没指望的幼树一铣抛掉,有的枣农甚至把拖拉机开进枣园,把钢丝绳套在树上,油门一加,成片成片的大枣树连根拉了出来,都说枣树是铁杆庄稼,一年栽植百年收益,没想到近十几年的时间,枣农非但未见到效益,甚至连种粮棉的效益都不如,所以各地产枣区刨树种粮的现象频频皆是,  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是什么原因制约了枣业的发展?是面积过大还是货多成患?笔者认为制约枣业发展的原因有三:
  一、不是面积过大,而是品种单一化
  就拿临猗梨枣来说,它好管理易坐果,个大味美,且丰产稳产,从1992年开始有零星栽培,到了2002年光临猗县就发展了15万亩,每亩平均产枣按1000公斤计算,15万亩就是1.5亿公斤,梨枣从白熟期(八月中旬)到全红期(九月下旬)大约有50天时间,在这50天的时间里,1.5亿斤鲜枣用15吨的货车拉,每天发100车,还得需要100天才能拉完,像长沙、杭州、徐州等几个大的水果批发市场,每天每个市场都要发来十几车枣果,不好卖就贱卖,赚不了钱回去再低价收,枣果到了成熟期枣农又不得不卖,倒过来转过去,最后吃亏的还是枣农。是货多成患,还是市场吞吐不了这么大的销量?其实都不是。当梨枣难卖的时候,早脆王、芽枣、 八八红等几个新品种正在热销中,且价格比梨枣要高出几倍,还供不应求。这说明再好的东西,人都有够的时候,一旦有新的产品上市被人认可,消费者就会争先恐后的去品尝、抢购,所以品种单一化是制约枣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二、因地制宜,该栽啥的没栽啥
  自90年代梨枣走红市场后,各地兴起梨枣热,一些地区不管适宜不适宜,就盲目引进栽培,有的地区甚至把几个喜水肥、怕干旱的鲜食品种嫁接到荒山荒坡上,造成果质下降,产量不高,效益不好。山东庄是一个有600口人的村子,1700亩土地全是梨枣,为什么每年各地的枣商都云集到这里,争相抢购他们的枣果呢?他们除了有极高的管理水平外,还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水利条件,所以他们的枣果味道独具一格,深受枣商和消费者的欢迎。平均不到100亩枣园就有一眼井,三天全村的枣园就能浇一遍,就是全年不下雨,也旱不着他们一分园,的确是一个发展鲜食品种的良好基地。平陆县洪阳镇的洪阳大枣为啥那么吃香,就是因为他们南靠黄河,全是沙质的坡地,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好,所产的干枣,糖丝能拉出一尺多长,每公斤能卖20多元钱,经济效益一点也不比鲜枣差,所以在选栽品种时,一定要因地适栽,不能盲目引种,否则就会劳而无功。
  三、管理水平低,商品意识差
  枣树虽然易管理,但不等于不用管理。有的枣农对枣树粗放性管理,只注重化肥的投资,不注重修剪,任其生长,总想的是多几个枝条,就能多结几斤枣,造成树势狂长。在防治病虫害这方面,不做提前预防,一旦发生病害,一罐水(约500公斤)能配四五种农药和二三种杀菌剂进行喷打,不是烧掉花蕾,就是给枣果造成药害,使产量锐减,经济效益受损。更气人的是近两年有些地方竟在枣树上用了膨大素,大家都知道沾化冬枣最大的也就是20多克重,2005年有的枣农喷打膨大素后,竟结出了40多克重的枣果,若不是笔者在树上亲眼所见,绝对不敢相信那就是沾化冬枣,果实是大了,可果质变得松虚,味发酸,失去了原来味道的沾化冬枣由原来的8元一斤自然就降到了4元一斤,看来枣农的管理水平虽急待提高,但在果树上喷打激素的做法却很不可取。
  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人们环保意识地增强,发展绿色果品已成为主流。而要想产出优质的高档果品,枣农积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是才是根本。科学用药,提前预防,群防群治,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这样才既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残留量,再配以合理施肥,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特别是有机肥的用量,就可确保枣果生产的优质化。所以说只有因地制宜,选择多种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走良种区域栽培化和良种特色化的道路,才是枣树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

  中农乐讲师团 邵社社

下一篇:紧急告知
运城市中农乐智慧农业公司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80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