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乡万村”电子服务平台网 | ||||||||||
|
||||||||||
|
刘志坚:把红富士苹果推向全国的先驱者
2016-09-23 09:11 |
发布者:冯部长 |
点击数:51057
![]() 摘要:
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节点上,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目睹着这果子从萌芽到“结出”满园希望。他,就是烟台市原果树研究所所长刘志坚。
一颗小果子,一个大市场。出口量占到全国总量2/3的烟台苹果,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一张动人的城市名片。
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节点上,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目睹着这果子从萌芽到“结出”满园希望。他,就是烟台市原果树研究所所长刘志坚。作为红富士苹果引种试栽、实验推广、基地开发,再到把红富士苹果连同配套栽培措施、无公害技术推向全国的见证者,刘志坚已陪伴富士苹果走过了42载春秋。 19日上午,记者见到了年过七旬的刘志坚老人。在充满古韵风情的书房里,刘志坚的记忆闸门缓缓打开。烟台苹果30年来的品种变迁和曲折传奇的别样芬芳,在这个冬日弥散开来。 三个富士苹果芽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十年动荡结束,各地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苹果生产重新获得发展机遇,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烟台苹果也不例外。“1979年,烟台苹果出口就达到一万余吨。”刘志坚回忆说,但进入八十年代,国外新品种纷纷上市,日本红富士、美国蛇果竞相占领国际市场,品种严重老化的烟台苹果出口急剧下降,只能低价内销。烟台苹果,遇到了一道严峻的关口。 更新品种,革新生产管理技术,成为当时摆在烟台各级政府、科技工作者及果农面前的急迫课题。烟台正是从这时期,开始大规模改种红富士,推动烟台苹果从青香蕉、红香蕉、国光等传统品种向红富士等新品种的转变。这一品种变迁进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便是刘志坚。 被誉为“把红富士苹果及其系列先进技术推向全国的先驱者”的刘志坚,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结缘“富士”苹果。 1966年冬,我国首次派往日本的苹果考察团,引回了红星、王林、富士等苹果的少量苗木和接穗,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试栽。“当时考察团成员、山东果树研究所的温寿仁先生是咱招远人,春节回乡探亲时赠给我三个富士苹果的芽。1967年春天,我找到一个生产大队的果园接了三棵小苹果树。”刘志坚回忆,虽然当时不知道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子,但他还是如获至宝地对三棵幼苗精心照顾。受文革影响,全国4个引种点均受到严重损失,唯独烟台招远的高接树在1970年结出了前所未有的富士苹果。作为第一个吃到烟台富士苹果的人,刘志坚敏锐地意识到富士苹果极有可能是未来中国果业发展的当家品种,从此迷上了富士苹果。 一根红富士接穗 富士苹果虽然好吃,但颜色却不太好看。1981年冬天,几番周折,刘志坚请招远蚕庄镇西山王家村果树技术员王宝瑛从烟台果树所引进了一根仅21个芽的红富士接穗。这些宝贵的接穗是烟台果树所从国家课题组申领到的。刘志坚当时并没想到,这个简单的举动,竟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后,刘志坚运用他和王宝瑛合作的快速育苗技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很快便将红富士育苗基地扩大到68个点。 更让人吃惊的是,他们自费进行的这项苹果快速育苗技术研究成果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先后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到1986年,招远培育出红富士苹果苗800多万株,并于1987年建成全国第一个十万亩红富士苹果基地。与招远毗邻的栖霞,1986年掀起了改大梨上富士的热潮,1990年前后,建成十万亩以上的红富士苹果园基地。90年代初,招远、栖霞以红富士为主的良种苹果面积都达到了30万亩以上,95%以上的老品种被淘汰。刘志坚说:“那个时候烟台培育的红富士果苗全国闻名。各地纷纷来烟台参观学习,并邀请我们派技术人员进行开发支持。1990年前后,烟台招远支援全国新老苹果产区的红富士苹果苗达到4000多万株。‘烟台苹果’在全国的名声进一步叫响。” 五万亩无公害果品基地 “红富士”的成功引进,让果农们拥有了新希望。而日益打开的国门,则让刘志坚等科技工作者看到了烟台苹果走出国门的差距所在。如何优化新品种、提升品质对接国际市场,成为烟台苹果在90年代以后面临的新问题。 当时的刘志坚已调任烟台果树科学研究所所长。此后几年间,烟台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几十个苹果新品种,并推广到全国。早生富士、乔纳金、“2001”、“清明”、“昂林”等品种填补了中熟品种的市场,烟台苹果的品系更加丰富而优化。 90年代初,如志坚远赴国外考察,国外农场果园的无毒化栽培、工厂化育苗、果品深加工等生产模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无公害生产,我们必须尽快启动。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不解决,我们的苹果就走不出国门、撬不动国际市场啊。” 回国后,刘志坚很快抓起五万亩的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并主持烟台市“绿色苹果生产规程研究”课题,率先向全国苹果产区推出了“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烟台苹果,又一次在“绿色果业”的探索道路上吸引了全国的目光。 伴随着一系列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率先在烟台苹果中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一批国内外一流的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基地相继落成。1996年,烟台苹果在山东省优质果品评比会上获金奖,1997年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证书”。眼下,烟台苹果已踏出国门,烟台也成为中国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2003年,烟台苹果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百年品牌借此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30年了,烟台苹果的品牌振兴一路艰辛,刘志坚仍旧壮心不已地奔波在无公害技术推广和基地开发的道路上。采访结束时,望着窗外仍在飘落的雪花,刘志坚坚定地说,烟台苹果做精做优的品牌之路,仍要在产业化经营,市场打造等方面付出诸多努力。 记者高伟 通讯员于金光
上一篇:霜冻预警及抗灾应急措施
最热文章
|
![]() |
![]() ![]() ![]() ![]() ![]() ![]() ![]() ![]() ![]() |
运城市中农乐智慧农业公司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801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