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乡万村”电子服务平台网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首页 热点关注 资料库 视频学习 信息发布 果园工程 果业技术学院 在线答疑  
首页 >   上榜专家管理 >  刘志坚 >  图文信息 >  正文
【果业大咖】刘志坚:志在坚定,矢志不移
2016-10-13 16:15   |    发布者:信息编辑   |    点击数:49492
摘要: “人要有志,命为志存。志在坚定,矢志不移。”这是刘志坚同志的励志格言。他选定了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百折不回,为农奋斗了一生,功成名就,无怨无愧。

胶东这片圣土,地杰人灵,不仅物产丰富,而且英才辈出,把红富士苹果推向全国的先驱者刘志坚,就是从神话传说八仙过海的蓬莱阁下,走出来的农业科技英才。


烟台苹果莱阳梨,久负盛名,有所谓“中国苹果看山东,山东苹果看烟台,烟台苹果看富士”之美誉。红富士苹果,如今已成为烟台苹果的当家品牌,相继在山东和全国名优果品评比和国际博览会金榜题名,享誉中外。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时下已迈向耄耋之年的富士苹果开发者刘志坚,青春时的满头乌发,已被稀疏的银丝取代;耳聪目明的他,与人交流要靠助听器,看书写作凭高度老花镜。只有镜片后的眼神,依然那么坚定睿智,宽阔的前额,白皙的面庞,儒雅风范尚存,诉说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拼搏奉献。

好汉不忘当年勇,提起红富士苹果的发展史,刘志坚好像又回到那个风华正茂的菁葱岁月。

笔者与志坚的相见、相识、相交,是在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岁月。那时我在烟台地委宣传部任新闻科长,他是烟台市的科技拔尖人才。一次光明日报”记者张秀平来烟台采访农业科技问题,我负责接待并全程陪同,从此我们之间三角结义,成为挚友

敢喊时代第一声


三中全会前,刘志坚是招远县林业局的科技人员,目睹了极左路线下科技战线的沉闷状态和对科技人员的不公正待遇,有感而发的给“光明日报”写了读者来信,《光明日报》在一版头题刊发了《要充分发挥农村科技人员作用》的评论文章,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一时间刘志坚成为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闻讯前来采访的各路记者,络绎不绝。志坚凭他多年从事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以果敢的胆识,参与了38年前春天的那场影响全国,震惊世界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农村振臂高呼,发出了时代的强音。

正是从这一刻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刘志坚全身心的投入农业科技改革的实践中,同红富士苹果相伴50个春秋,献出毕生精力,收获了成功与喜悦,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鼓励和支持。烟台市的党政领导,更是呵护有加,王济夫、俞正声、董传周,都面对面地鼓励他,关心他,至今提起当年的情景,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为了表彰刘志坚为发展我国农业科技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从199310月起,国家发给他国务院特殊津贴。

有人说,“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骨子里有一种报效祖国,为社会奉献的人生理念,一旦确立了奋斗的目标,就会百折不挠,矢志不渝。

刘志坚的人生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的家庭出身不好,虽然家族中不乏抗倭英雄和革命志士,但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唯成分论”的年代,仍被视为“另类”,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他是在不断的战胜自我,冲破环境束缚过程中,迈步向前。他始终坚信出生不能选择,道路要靠自己走。中学时期,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政治表现, 他成为烟台一中较早的共青团员,高中毕业却考入莱阳农学院。但参加工作后,他从农业基层岗位做起,靠突出的表现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如他的名字那样,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常怀感恩之心,致力农业科技研究,为培育新一代烟台苹果,不遗余力。

三颗新芽一片天


中国的苹果面积居世界第一,属于果品大国,烟台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成为生产苹果的重要基地

1966年冬,我国首次派出苹果考察团,东渡日本取经,引进了富士、红星等新品种的少量苗木接穗。刘志坚从省果树所的招远老乡那里,获得了三段休眠期富士苹果接芽进行土接,成为勇于吃螃蟹的第一人。1970年结出了前所未有最好吃的富士苹果,更加让他坚定了继续试验的信心。他秘密与农民果树技术员王宝瑛合作,自费进行四年的苹果良种育苗,先后获得了"一芽一年繁殖1316"“借根插条育苗”和“空中育苗”三个课题成果,并创造了当年播种、当年嫁接、当年成苗的“三当”育苗新技术,进一步把育苗基地扩大到68个,再接再厉,由当年的3棵芽,到1985年迅速为全县培育出红富士苹果苗4000多万株,并建成了全国首个十万亩红富士苹果基地,先后得到多项科技奖。1986924日的人民日报,以《一万比二十》为题,对刘志坚领衔的这场果品科技革命进行专题报道。两个农业科技人员自费进行的苹果快速育苗技术研究成果,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1982年被评为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论红富士苹果的栽培数量,普及速度,我国不亚于日本,但管理技术,我们则比人家差一大截。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8426日,在刘志坚倡导下,招远县派出赴日苹果考察团,背负着领导和广大果农的殷切希望,东渡日本取经。

岛国东瀛的春天,樱花遍地盛开,美不胜收,但志坚不恋樱花美,一心学先进,在异国他乡大片的果园里,流连忘返,短短四天时间里,与伙伴拍下了300多张技术资料片,带回国内制作出200套彩色图谱,成为同行们的重要参考资料,为开发新的技术管理研究攻关,再创新经验。 

为无公害果品立新功


在刘志坚的人生辞典里,技术改革的成功,不是创新的终止,而是树立新目标,继续前行的起点。实践证明,胜利永远属于不断革新,勇于攀登者。

1988年赴日本考察归来,刘志坚和杨聚德把友人送给他的10条从母树上剪下来的早生富士接穗,分给几个村庄进行高接观察,加速繁苗,结果比一般红富士早熟一个月,价值更高。他总结经验,迅速在面上推广。与此同时刘志坚也被推上更高的领导岗位,1990年春挑起了烟台市果树科学研究所所长的重担,组织上给了他更宽广的科研舞台。为了广泛获取支持,刘志坚他坚持公办科研所与大专院校和私营研究所及生产基地四结合加快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步伐

19913月,刘志坚又赴美国考察,进一步开阔眼界,更加认识到,烟台苹果要走出国门,进入发达国家,必须在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下功夫。回国后,他很快抓起五万亩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随后主持了烟台市“绿色苹果生产规程研究”课题,并率先向全国苹果产区推出“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活动,改革苹果栽培制度,为在全国范围内生产优质绿色苹果,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为了把红富士苹果研究创新成果推向神州大地,让全国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刘志坚早在1984年的春天就开始,用专车拉着红富士苹果苗,先后到甘肃、山西、河南、陕西、河北、云南等老少边穷地区,现场考察,办培训班,亲自担任顾问,走到哪里就把新品种果品的种苗撒到那里,为广大农民送去福音,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让新品种苹果,遍地开花,受到了广泛称赞。 

化作夕阳犹灿烂


19984月,刘志坚从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农业科研岗位上退下来,但他退休不褪色,人离岗,心依然为农业科技跳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由于多年的奔波操劳,他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做支架手术才延续了生命。

他不顾身心疲惫,拒绝安度晚年,颐养天年,继续奔波在老少边穷地区,为那里的农民送技术,传经验,进一步探索果树配套栽培新技术。

1997年,山东鄄城、定陶地区的农民,用价格低廉的塑料袋套在苹果上防治病虫害,这一信息传到刘志坚耳朵里,凭一位科技工作者的敏感,认为这一技术有推广价值,对防治病虫害、全面提高果品价值、打造无公害绿色果品,具有重要意义。

此时的刘志坚已退休离岗,无法将这项技术立项试验推广,缺乏实验推广经费来源。急中生智,他便采取了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办法,与佳路”“果侣”“凯祥”等五家果袋厂携手以生产无公害苹果为目标,同几家生产无公害农药厂联姻,开始了苹果套袋的试验、示范、推广。经过长5年的探索、总结、完善,终于取得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突破。国家工程院束怀瑞院士,高度评价了这项成果对果树领域的重大贡献,为果品与世界接轨、跨出国门,打通了道路。随后,由刘志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首部《苹果全套袋栽培》一书,在果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晚年的刘志坚,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那种敢试、敢闯的精气神,不仅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红富士苹果的新发展,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积极撰写经验体会和回忆文章,且“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位农业科技出身的老年知识分子,又对博大精深的国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博览国学书籍,关心学界信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和如何以传统文明教育下一代的实际,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体会文章。努力打造人生晚年的风景线,化作夕阳犹灿烂,令我这位人老志亦衰的同龄人,感到汗颜,自愧弗如……

本世纪初,一位诗人书法家,有感于刘志坚的先进事迹,曾书赠两首诗,赞曰:“一生情结苹果缘,创新求变四十年;传经遍走冀鲁豫,送宝穿行晋陕甘”“报国甘当拓荒牛,红了苹果白了头”“归休犹怀绿色梦,壮心不已志可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是由于有了象刘志坚这样千千万万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各界科技人才,作民族的脊梁,改革开放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加快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步伐!

   

中农乐董事长杨良杰与刘志坚老师合影


运城市中农乐智慧农业公司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80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