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4 17:30 |
发布者:信息编辑 |
点击数:62754
我国优质苹果产区主要集中在陕西、山东、甘肃、山西等8个省份,截止2015年全国苹果面积已发展到3460余万亩。苹果主产区果树多为上世纪90年代栽植,很多果园都是树龄15年以上的中低产老果园。针对近年我国苹果老果区果品质量较差、效益低的情况,提出我国苹果老果区果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苹果老果区果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壤环境恶化
近年来,许多果农盲目追求高产,逐年加大化肥使用量,且选用一些含激素的化肥。这样虽然表面上看,果品产量有了明显提升,但因化肥和激素的过量使用,使果品品质,尤其是苦痘病、虎皮病、心腐病等各种贮藏性病害发生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采收的苹果商品出成率低,次品率比往年高出10个百分点,尤其是果农自存的苹果,次果率平均达到30%,而这些都与土壤环境恶化、氮肥用量大等因素有关。

2、果农老龄化,果业后继无人
调查显示,我国苹果主产区果农90%以上是50岁以上的老果农,多数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在果树管理中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近年更因苹果产业受挫,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年轻人会村务农的积极性,若这种局面得不到改善,10年以后将会出现大面积果园被毁、果业发展后继无人的现象。

3、雇工难、雇工成本高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比例的升高,农村务农人数越来越少,且多为50岁以上老人。果园中弥雾机、打草机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强度,但为适应市场要求和果品安全生产的需要,在我国苹果生产上仍普遍采用套袋模式。加之我国苹果主栽区果园多为乔化栽植模式,套袋又有时间限制(花后40~70天),80%以上的果园都出现套袋劳力严重短缺现象,且工钱也日益升高(90~120元/天),套袋费用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多数达到30%以上。

4、果园管理成本,投入产出比日益升高
在我国,果树种植多数还属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管理模式。随着市场对果品生产要求日益严格,生产资料购入成本日益升高,生产管理机械化程度低,费时费工,单位面积产出率低。在近两年果价低迷的情况下,很多管理不善的果园甚至出现了赔钱现象,即生产投入成本高于果园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挫伤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很多果区出现了砍树毁园的现象。
5、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
近两年,我国苹果主产区自然灾害频发,为果业生产带来极大威胁。2016年,我国优质苹果主产区山东、山西、甘肃、陕西等均多次出现冰雹、大风灾害。受灾区果园均出现大幅减产甚至绝产现象,导致果农一年的劳动付诸东流。因我国苹果主产区果园多属于小户分散经营,且果树呈10亩以上连片栽植的很少,导致果园防鸟、防雹网、避雨棚等设施搭设难度增大、投入较高,且小面积搭设难以规划,往往还造成操作不便。

6、果园郁闭,树势衰弱,果实商品率低
我国苹果老果区果树多为15年、20年以上的老树,且多数是乔化树种。随着树龄增大,目前多数未间伐的老果园都出现了严重的郁闭现象。导致园内腐烂病、轮纹病等病害频发,虫害越治越重,树势严重衰弱。果实产量降低,果个偏小、果实着色不良等现象频发,导致果实商品率严重下降。据不完全统计,运城苹果产区很多果园二级果及以上品质的果品仅占50%左右,甚至更低。

7、果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果农多数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低,在果品生产中很难实现标准化生产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且食品安全意识较弱、对新生事物接受慢,病虫害防治上过分依赖化学农药,肥水管理上依赖化肥,对生物防治、生物源农药、有机肥、菌肥、水质量等安全生产投入品认知程度低。如对农业、物理和生物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认识不足,多数时候不能把握好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时期并做到对症用药,而是凭自己经验盲目滥用、乱用药,导致生产的果品往往存在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吃到什么样的水果,在对果品口感提出更高要求的基础上,更注重果品的质量安全。无论国内市场还是进出口市场都进一步加大了对果品农残的监测力度。近几年,毒苹果、激素西瓜、毒草莓、激素水果等“毒水果”事件频发,不仅给产业的生产者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是对一个产业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近两年我国多种水果产业低迷的原因之一,消费者对果品的安全性产生怀疑,导致购买热度大大降低,最终受害的还是果农自己。

二、我国苹果老果区果园改造对策
1、改良施肥方案和栽培模式
通过技术扶持和物资补贴等方式,向果农宣传推广果园生草、冲施有机肥技术,遵循以有机肥、生物菌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不断改善土壤环境,均衡营养。
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化肥、有机肥,严格禁止含激素的化肥进果园;农家肥一定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方可使用。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可出台一些相关政策,通过技术扶持的方式指导果农配方施肥,既减少了化肥用量,降低了成本,也能使肥效发挥最大作用。有效地避免了施肥过多造成的果树“疯长”和环境污染现象。
当地果业部门建立不同类型的“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带动,由点及面,引导果农逐步由“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良性发展转变。

2、改变经营模式,吸引更多资本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整合土地资源,吸引更多民间企业资本进入果品生产领域。
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培育和扶持苹果生产加工经营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向产后销售、贮运、保险、加工一体化服务领域延伸,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合作社凝聚力,促进果业集约化发展。
采用多种方式培训果农,实施果农素质提升工程,培养新型知识性果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广应用果园标准化生产技术。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当地果业良性发展,增加果农创收,使果品收益在家庭收入中占有更大优势,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村,投入到果品生产的队伍中。
3、积极进行果园改造,探寻苹果套单层袋和免套袋技术
针对苹果套袋雇工难、雇工成本高的问题,可通过以下途径缓解:
对果园郁闭、果品质量较差的果园,可通过间伐、树型改造等措施,降低套袋数量及操作难度,减少用工数量和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果品质量。
科研机构及当地的果业部门,积极进行试验,在保证果品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寻求苹果套单层纸袋或免套袋的配套技术措施,并积极推广。

4、改变果树栽培模式,积极发展果园机械化
果园管理成本升高主要源于用工成本的升高和农药、化肥投入的增加。要降低管理成本一定要从降低雇工成本和减少农资投入上入手:
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现代化“宽行、集约、矮化、高效”栽培模式。
加速实施果园机械化管理,实现果园机械化既能增加果品产量,提高果品品质,还能节约水、肥料、人工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5、完善防灾设施建设,部门联动降低灾害发生
果园受灾严重,主要在于设施建设滞后,可从以下入手,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加强当地果业与气象部门间的联系,及时向果农发布冷空气等气象信息,使果农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当地防雹高炮发挥最大作用,将气象灾害降至最低。
分散经营的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交换等方式整合土地资源,使其园区多呈10亩以上连片栽植模式,这样有利于园区进行统一搭设防雹网等防灾设施。
不断完善当地农业保险尤其是果业保险的发展,这样即使遇到不能避免的天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

6、增强树体抗性,加强技术服务
针对我国多数老果区果园病虫害严重、果实商品率低的情况,可通过以下途径得到有效解决:
在老果区积极推广间伐减密、树型改造技术,减轻果园郁闭程度,制定适合示范园区的技术规程,继续推广果实套带技术,生产优质安全果品。
树下管理中,推广果园生草、增施有机肥技术,不断培肥地力优化根系生长环境;树体管理中,要合理负载,用果树环割代替环剥,不断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技术服务到位,加强果业服务队伍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苹果产区配备村级果树指导员,解决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千米”问题。

7、减少农药使用量,杜绝高毒农药进入市场
为生产安全、优质果品,一定要从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加强部门监督等方面降低、控制农药使用。
加强农业防治,做好清园工作,降低虫口基数。
每个乡镇(村)配备果业技术员,对果业病虫害进行检测,随时为果农提供病虫害信息及防治方案,指导果农科学用药,避免乱用、滥用农药造成农残超标。
通过培肥地力、合理负载等措施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减少病害用药。
农业、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堵住高毒农药和影响人体健康的生长调节剂进入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设立有奖举报电话,发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
【文章摘自果农之友 作者:牛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