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乡万村”电子服务平台网 | ||||||||||
|
||||||||||
|
【果园变革】19年过去了,为何如今重提“三改”?
2016-12-23 09:46 |
发布者:冯部长 |
点击数:66696
![]() 摘要:
1997年10月,《果农报》根据当时的果业发展形势,提出了改变观念、改造树形、改良品种的“三改”倡议和工作思路,由此在黄河金三角果区乃至全国各苹果主产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大行动、大变革。
12月20日我们发布了一片关于“三改”的文章,详情可点击下方链接:
【当前管理】要想“活”下去,必须先“三改”
1997年10月,《果农报》根据当时的果业发展形势,提出了改变观念、改造树形、改良品种的“三改”倡议和工作思路,由此在黄河金三角果区乃至全国各苹果主产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大行动、大变革。由“三改”引发的果树管理变革、市场销售变革、务果观念变革,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广大果农。直至现在一提起“三改”,很多当年的读者和上年纪的老一代果农仍然记忆犹新。 但是,19年过去了,“三改”的倡议落地了吗?“三改”的观念生根了吗?“三改”在当时犹如当头棒喝,惊醒了一个个迷茫中的果农朋友。这些人,今又何在?作何感想? 1997年,时任《果农报》编委、技术开发部主任的杨良杰在报上鲜明指出:“当下,不是果子卖不了,而是咱的货不好。果品质量严重悬殊和市场价格的两级分化,使市场出现了‘次果卖不了,好果买不下’的尴尬局面。这也使多数果农头脑清醒了:果树不改造不通风透光就没有出路,不应用新技术就不可能提质增效。” ——现在,19年过去了,这种毫无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的情况仍然处处存在;在好果次果价格两重天的严峻现实面前,依然有很多果农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果品质量观,依然穿行在“森林果园”,依然沿袭着古老而传统的管理方法,依然每亩年收入仅三四千元而无动于衷。 1997年,为了实施“三改”, 《果农报》理论联系实际,组织果农外出参观,杨良杰亲自绘制果树改造技术挂图,组织“三改”技术骨干培训班,各地先后掀起“三改”学习热潮、改造热潮、交流热潮,报社的门槛几乎被人踏断,编辑记者下乡采访,无一不被果农强拉硬拽到果园帮他们示范。 ——现在,各种情况和当年如出一辙。而当年“三改”的积极分子、先进分子,被人骂作“憨憨”、“傻子”的那些人早已成为农民中的“大款”或果业界的名人,但仍有众多旁观者、冷嘲热讽者依然在果树管理的恶性循环中忙碌,不知醒。如果18年都无法改造成功自己的果园,这种人也就这样了,他们只能在对别人的不屑、嘲讽或羡慕中耽误大好机会。 1997年,汪景彦、刘志坚是果农报社的技术顾问,杨良杰既是编委,又是技术研发部主任,胡肖龙既是编辑记者,又是广告部主任。这些年来,汪景彦著作等身,穷其一生致力于果业技术的研究,仍是中农乐的技术顾问,坚持为中农乐的发展贡献心力;刘志坚老先生八十高龄,依然坚持读报学报,定期研读中农乐会刊上的技术创新点,并为中农乐撰写调研稿件;而杨总和胡总正致力于中农乐的发展毫不松懈。 ——现在,中农乐在技术创新上的探索未有一刻停歇,汪景彦、刘志坚老一辈专家老骥伏枥,张文和、杨良杰等中青年专家后来居上。放眼全国,中农乐在果业技术上的导航作用和“灯塔”作用愈加彰显。而很多当年追随《果农报》的“三改”战士或因开小差,或因掉队,或因误入歧途又迷途知返,正一个个重新汇聚。这一耽误,就是19年啊! 1997年,那时并没有明确提出“高光效开心形”、“小冠开心形”、“逐年间伐”、“提干落头”等技术观点,“摘帽子”“卸膀子”“脱裤子”也没有成为一种含义深刻的技术手段。那时的树形改造,尚拘泥某一种树形的推广和普及,但“谁不改造老果园谁就会吃亏”、“密闭园的出路就在三改”等前瞻性思维已初现端倪。至于改良品种,彼时如火如荼,如痴如醉,经过十多年的市场验证,大浪淘沙,也保留下了一些所谓的优良的品种,比如花冠,在一些国家级的专业杂志上仍津津乐道地被称为“苹果新品种”。 ——现在,果园间伐改造已成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共识,但依然有很多人下不了决心。现在,果园新优品种更加符合市场要求,但更多的人却莫名其妙失去了兴趣;当然,也有很多果农知道自家的果树品种上色难、口味差、商品率低,但却没有热情去换头或建造新园,心里只想着碰运气了。现在,苹果行情、桃行情、核桃行情稳中有升,连年上扬,形成了一种难得的市场氛围,挣钱的机会处处可见,但仍有一部分果农没有看到这个机会或眼睁睁错失这个机会。现在,中农乐技术、农资配套完善,老师服务、样板示范步步到位,只要你有目标、有想法,愿意干、愿意发财,中农乐就能带你实现,但遗憾的是仍有很多果农不为所动,不屑一顾。所以,我们坚持认为,不改变观念,就不会打开视野,就不会有行动,后面的“两改”必然会落空。当下,“三改”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改变观念。而要想改变观念,不是空喊口号,不是光动嘴皮子,而是要学习,学习别人的经验,接纳别人的观点,同时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学,走出去颠覆自己的惯性思维,让自己的观念彻底改变。 这就是我们重提“三改”的意义。 【作者:中农乐新闻中心 冯炳钊】 欢迎广泛转载 服务全国果农 ●但转载时请注明: 来自公众号【中农乐】 微信号【znl-com-cn】 如未按以上要求转载,一律视为侵权 最热文章
|
![]() |
![]() ![]() ![]() ![]() ![]() ![]() ![]() ![]() ![]() |
运城市中农乐智慧农业公司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801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