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乡万村”电子服务平台网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首页 热点关注 资料库 视频学习 信息发布 果园工程 果业技术学院 在线答疑  
首页 >   上榜专家管理 >  卫振和 >  图文信息 >  正文
中农乐秋施基肥全营养方案之理论分析论证
2016-01-26 17:02   |    发布者:冯部长   |    点击数:49847
摘要: 果树施肥是果树优质高产高效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技术环节。施肥配比不合理,使用超量的元素不但会造成浪费,还会对其它元素产生拮抗, 既增加生产成本,又使果树生长发育不协调,影响果园经济效益。


        果树施肥是果树优质高产高效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技术环节。施肥配比不合理,使用超量的元素不但会造成浪费,还会对其它元素产生拮抗, 既增加生产成本,又使果树生长发育不协调,影响果园经济效益。

  1.营养的平衡与搭配

  苹果树的生长,需要全面均衡的营养。不仅需要大量元素氮、磷、钾,还需要中量元素钙、镁、硫、硅和微量元素铁、硼、锰、锌、铜、钼、氯等,更需要充足的有机质。苹果树的生长受限于养分最缺乏的那种元素(养分最小分配律)。在其它元素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氮、磷、钾肥料施得再多,苹果也长不好(营养元素不论需求多与少,同等重要,不可替代),必须平衡养分施肥。平衡施肥就是根据树体需肥特点、土壤养分含量状况以及目标产量要求,将有机肥,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按照果树的需肥比例和数量选择最佳施肥方式,补充给果树,以满足果树对各种营养元素的最佳需求。具体来说要做到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有机肥与无机肥和生物菌肥搭配,氮、磷、钾与中、微量元素相搭配,土壤根际施肥与叶面喷肥相结合。一定要做到配方合理,使果树营养达到平衡。其次,数量要充足,使果树“吃饱”,不能似饱非饱,除农家肥外,总施肥量应该是亩产量的10%~20%。另外施肥方法要科学,幼龄期挖环状沟,沟宽30 厘米、深30 厘米,结果大树挖放射状沟,在树冠半径二分之一处向外挖6~8 条放射状沟,内浅外深、内窄外宽,深度20~40 厘米,肥料与土壤要充分搅拌均匀,9月份施入。

  2.营养的协同与拮抗

  果树所需营养元素之间还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有些元素之间是协同作用,即相互促进吸收利用,有些元素存在拮抗作用,就是一种元素多了却抑制另一种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据王家玉的报道,氮相助于镁,拮抗于钾、硼;磷相助于镁、钙、氮、,拮抗于钾、铁、锌、铜;钾相助于硼、铁、锰,拮抗于氮、钙、镁;钙相助于磷,拮抗于氮、钾、锌、镁;镁相助于磷、硅,拮抗于钙、钾、锌铜;锰相助于钾、氮,拮抗于钙、磷、铜、铁、锌;铁相助于钾,拮抗于钙、磷、锌、铜。

  3,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该种肥料中养分总量的百分数。利用率可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化学分析,按下列公式求得:施肥区作物体内该元素的吸收量减去无肥区作物体内该元素的中吸收量除以所施肥料中该元素的总量所得的比值百分数。

     在目前栽培技术管理水平下,根据有关专家(吴玉光等《化肥使用指南》2001年p2)的测试,化肥的利用率大致在以下范围:一般单元素或氮、磷、钾3元素复混肥料,氮肥为30―35%,磷肥10~20%,钾肥35~50%;有机无机生物菌剂复混肥肥料,利用率一般可比单元素提高10~20%;优质速效水溶肥的利用率可达到80~90%(寿光李云军资料)。

  4.果树需肥特点 

  苹果树体内前一年贮藏营养的多少直接影响果树树体当年的营养状况,影响果树的花芽分化和生长发育,而当年贮藏营养物质的多少又直接影响果树下一年的生长和开花结果。

  苹果树第三次根系生长高峰是随秋梢逐渐停顿开始的,到9月中旬以后,树上新梢部分生长进入缓和期。因树上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消耗掉大量养分树体空虚,急需补充,这时果树一年当中第三次生长高峰便开始了。这一次根系生长的特点是时间长、发根多、吸收量大、储存营养丰富,有利于第二年果树的发芽、开花、坐果和新梢生长。

  因此,根据苹果树年生长周期中的根系三次发育高峰来分析,施肥应抓住这一重点季节,以增加储备养分为目的,早施肥、多施肥、增施有机肥,全营养按需搭配。

  5.果树年周期营养平衡搭配施肥

  根据果树的需肥特点,和根据有关专家(高祥照《肥料实用手册》P387)的报导,每生产100公斤苹果需氮0.55~0.7、磷0.3~0.37、钾0.6~0.72的比例,并参考中农乐有关肥料品种的利用率;本着基肥缓慢释放、追肥速效、喷药加施叶面肥,有机、无机和生物菌肥配合,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搭配,平衡施肥的原则,计算出《富士苹果优质高产高效目标产量平衡施肥推荐方案》以供会员参考。(见左图)

  6.目标产量平衡施肥推荐方案                                                                                                                            作者:卫振和
运城市中农乐智慧农业公司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80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