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乡万村”电子服务平台网 | ||||||||||
|
||||||||||
|
【运城日报】合作社,如何强起来?
2018-03-31 16:28 |
发布者:信息编辑 |
点击数:24315
![]() 摘要:
合作社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临猗县目前有1960家合作社,数量居全市前茅,多以苹果产业为主。目前,不少乡村都通过组建合作社理顺集体资产管理机制,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地区还探索通过组建合作社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的
主要内容 ●我市自2007年创建典型示范合作社,至2017年年底,全市共有138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一个村4个合作社。数量庞大,居全省第一。 ●我市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后,现在已经进入提质增效阶段。部分合作社仍面临着小、弱、散、不规范等问题。 ●合作联合社的成立,将带动更多的合作社抱团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合作社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我市已形成了石榴、葡萄、红枣、山楂、奶牛养殖、土鸡等乡土品牌。 ●依托合作社的力量,部分农村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组建合作社党支部,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施行至今,全国各地各类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我市也不例外,10年里全市共发展138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居全省第一,但部分合作社仍面临着小、弱、散、不规范等问题。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会带来怎样的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路在何方?近年来,我市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增收 把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究竟要给农民带来什么?”运城市中农乐果业专业合作联合社监事长胡肖龙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农家出身的胡肖龙深知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与不易,所以在2004年,中农乐果业合作社成立时,他就把“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朋友的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终极追求。 2011年,为了让更多的果农受益,中农乐果业合作社联合其他果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了我市首家合作联合社。经过数年的发展,联合社的果业品种包括苹果、桃、杏、核桃、冬枣等,在全市拥有11家合作社成员,涵盖了万荣、永济、临猗、平陆、盐湖等果业大县。 临猗县三管乡东耀梨树果品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 东耀梨树果品合作社位于三管乡新庄村。新庄村是个有着1000余口人、300多户农户的村庄,加入合作社的有一百来户农户。 “联合社主要给梨农提供产销服务和技术指导,组织梨农学习技术。联合社提供、组织合作社成员进行果品种植、贮藏、销售,进行果业种植技术咨询、培训、指导。” 该合作社监事长高黎明说,他家有16亩地,其中,9亩种了梨树。梨树年龄最长的已经有22年。他已经在联合社的培养下成了一名职业农民,掌握了核心技术。 高黎明说,除了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和果品销售外,联合社还邀请果业专家对果农进行培训,使农民成为种植专家,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 “我们每个月都要组织两三次培训。刚开始,参与培训的果农只有七八百人,随着联合社的发展,现在已增长到3000多人,而且社员遍布全国。”胡肖龙说,2016年,联合社又研发出“千乡万村”APP,每到果树防虫、套袋、浇水等管理的关键节点,就邀请专家录制讲解视频,上传到APP,让果农朋友在手机上就可以学习。同时,果农还能在APP上咨询疑难问题。 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联合社作用不可小觑。高黎明说,在传统技术指导下种植梨树的梨农,一亩地的年收入是三四千元,而在新技术指导下种植的梨树,每亩纯收入达到了每年六七千元。 “在前几年果品市场形势好的时候,我们村每个梨农一年的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即便是在经济形势下滑的今天,梨农的收入每年也达到了五六万元。”高黎明说,合作社联合发展,让果农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农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2016年,我们合作社成立了一个梨树管理微信群,群里除了本村的梨农外,还加入了很多邻村的梨农。他们也进来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知道2017年年底,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但鲜为人知的是,运城市中农乐果业专业合作联合社参与了这次修订,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更是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地位。 据市农委农经中心合作社科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共有138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一个村4个合作社。数量庞大,居全省第一。我市自2007年创建典型示范合作社,至2017年年底,已发展了国家级示范社64家,省级示范社406家,市级示范社601家,县级示范社1002家,四级示范社2073家。目前,我市共有54家专业合作联合社。 “我市合作社发展经历了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后,现在已经进入提质增效阶段。相信联合社的发展,将带动更多的合作社抱团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合作社科相关负责人说。 兴产 对接小生产与大市场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产业兴旺。而合作社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闻喜县展鑫养猪专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展鑫养猪专业合作社位于闻喜县东镇上镇村,于2007年9月初登记注册。 “合作社下设种猪繁育基地和育肥猪基地。”该合作社理事长任占龙介绍,合作社养殖的猪品种主要有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世界优良品种,每年能向社会提供商品猪1万余头。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从成立之初仅有6户社员,发展到现在的108户。合作社也发展成不但养殖猪、销售猪肉,还销售加工的猪肉食品,如腌腊肉、肉冻、咸肉、香肠、腌肉、火腿、熏猪肉等,形成了一条红红火火的产业链。 合作社与河南双汇集团签订了长期生猪供销合同,实施“一村一品”的生猪养猪规模化开发,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仔猪、统一供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销售、分户经营、分产核算”的“五统二分”经营管理模式,促进生猪养猪产业化发展。 有发展就会出现污染。为了不让不断增加的畜禽粪便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该合作社建成了一个大型沼气站。500立方米的压氧塔两座,300立方米储气柜一个,每年可将1.3万吨猪粪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处置,年可产沼气21.90万立方米,所产沼气免费供全村300余个农户照明、做饭使用,这样每年可节约煤电折价50万元。 “沼液、沼渣都是高效的优质有机肥,农作物使用沼肥后可提高品质,减少病虫害,增强抗病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年可节约40万余元,两项可节约90万余元。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任占龙高兴地说,正因为合作社坚持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理念,2011年被授予省示范专业合作社称号,2014年,被授予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称号。 合作社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我国的合作社是产业组织,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带动分散的小农户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一体的组织结构、适度的组织规模发展农业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实践表明,通过同业联合和地缘联合等方式,合作社带领小农户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目前,我市已形成了石榴、葡萄、红枣、山楂、奶牛养殖、土鸡等乡土品牌。合作社已成为农村地区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治村 让农村变得更宜居 合作社是农民为追求共同利益自发组建而成的,反映的是农民群众的诉求。那么,对于乡村治理,合作社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临猗县北辛乡卓逸村成立的王万保果品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用他们的成绩回答了这个问题。 “合作社成员全是村民,普遍有着‘村民’和‘成员’的双重身份,合作社带头人往往还兼任村‘两委’职务。所以,合作社和村民自治组织有着天然的联系。”王万保果品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万保说。 村民介绍,卓逸村地处临猗县峨嵋岭台地西北端,天气十年九旱,生产条件恶劣,历来以种植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贫困状态。全村100多户,仅有700多口人。 1979年,王万保被推选为卓逸村村委会主任。40年风风雨雨,他从村委会主任,到村党支部书记,再到一肩挑,到如今的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理事长。40年来,他带领村委一班人栽果树,探索脱贫致富、兴村富民的良策。1992年,卓逸村制定了“加强管理、提升质量,诚信为本、打造品牌”的果业发展思路,成立了全县最早的果业合作社。 2007年,乘着全国倡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东风,王万保联合村部分果农,成立了王万保果品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 从果业合作社,到王万保果品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按照“诚信搞中介、和谐谋发展”的经营理念,卓逸村乃至全乡、全县的果业生产销售实现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无品牌到强品牌的质变。 而在这一过程中,依托合作社的力量,卓逸村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并组建成立了党支部,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我们村村民共同遵守村规,维护村庄和谐稳定,‘卓逸是我家,文明礼貌靠大家’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村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王万保不无骄傲地说,现在全村100多户都加入了合作社,每年合作社成员的苹果生产和中介销售收入比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高出50%以上。村民收入高了,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卓逸村还在2016年被授予“山西省文明乡村”荣誉称号。 合作社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临猗县目前有1960家合作社,数量居全市前茅,多以苹果产业为主。目前,不少乡村都通过组建合作社理顺集体资产管理机制,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地区还探索通过组建合作社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的分配和使用,有效地解决了村民自治中存在的自治组织弱化、经济职能不强、村民参与较差等问题。 文章来源运城日报 主要内容 ●我市自2007年创建典型示范合作社,至2017年年底,全市共有138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一个村4个合作社。数量庞大,居全省第一。 ●我市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后,现在已经进入提质增效阶段。部分合作社仍面临着小、弱、散、不规范等问题。 ●合作联合社的成立,将带动更多的合作社抱团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合作社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我市已形成了石榴、葡萄、红枣、山楂、奶牛养殖、土鸡等乡土品牌。 ●依托合作社的力量,部分农村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组建合作社党支部,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施行至今,全国各地各类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我市也不例外,10年里全市共发展138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居全省第一,但部分合作社仍面临着小、弱、散、不规范等问题。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会带来怎样的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路在何方?近年来,我市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增收 把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究竟要给农民带来什么?”运城市中农乐果业专业合作联合社监事长胡肖龙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农家出身的胡肖龙深知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与不易,所以在2004年,中农乐果业合作社成立时,他就把“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朋友的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终极追求。 2011年,为了让更多的果农受益,中农乐果业合作社联合其他果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了我市首家合作联合社。经过数年的发展,联合社的果业品种包括苹果、桃、杏、核桃、冬枣等,在全市拥有11家合作社成员,涵盖了万荣、永济、临猗、平陆、盐湖等果业大县。 临猗县三管乡东耀梨树果品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 东耀梨树果品合作社位于三管乡新庄村。新庄村是个有着1000余口人、300多户农户的村庄,加入合作社的有一百来户农户。 “联合社主要给梨农提供产销服务和技术指导,组织梨农学习技术。联合社提供、组织合作社成员进行果品种植、贮藏、销售,进行果业种植技术咨询、培训、指导。” 该合作社监事长高黎明说,他家有16亩地,其中,9亩种了梨树。梨树年龄最长的已经有22年。他已经在联合社的培养下成了一名职业农民,掌握了核心技术。 高黎明说,除了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和果品销售外,联合社还邀请果业专家对果农进行培训,使农民成为种植专家,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 “我们每个月都要组织两三次培训。刚开始,参与培训的果农只有七八百人,随着联合社的发展,现在已增长到3000多人,而且社员遍布全国。”胡肖龙说,2016年,联合社又研发出“千乡万村”APP,每到果树防虫、套袋、浇水等管理的关键节点,就邀请专家录制讲解视频,上传到APP,让果农朋友在手机上就可以学习。同时,果农还能在APP上咨询疑难问题。 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联合社作用不可小觑。高黎明说,在传统技术指导下种植梨树的梨农,一亩地的年收入是三四千元,而在新技术指导下种植的梨树,每亩纯收入达到了每年六七千元。 “在前几年果品市场形势好的时候,我们村每个梨农一年的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即便是在经济形势下滑的今天,梨农的收入每年也达到了五六万元。”高黎明说,合作社联合发展,让果农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农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2016年,我们合作社成立了一个梨树管理微信群,群里除了本村的梨农外,还加入了很多邻村的梨农。他们也进来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知道2017年年底,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但鲜为人知的是,运城市中农乐果业专业合作联合社参与了这次修订,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更是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地位。 据市农委农经中心合作社科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共有138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一个村4个合作社。数量庞大,居全省第一。我市自2007年创建典型示范合作社,至2017年年底,已发展了国家级示范社64家,省级示范社406家,市级示范社601家,县级示范社1002家,四级示范社2073家。目前,我市共有54家专业合作联合社。 “我市合作社发展经历了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后,现在已经进入提质增效阶段。相信联合社的发展,将带动更多的合作社抱团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合作社科相关负责人说。 兴产 对接小生产与大市场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产业兴旺。而合作社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闻喜县展鑫养猪专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展鑫养猪专业合作社位于闻喜县东镇上镇村,于2007年9月初登记注册。 “合作社下设种猪繁育基地和育肥猪基地。”该合作社理事长任占龙介绍,合作社养殖的猪品种主要有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世界优良品种,每年能向社会提供商品猪1万余头。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从成立之初仅有6户社员,发展到现在的108户。合作社也发展成不但养殖猪、销售猪肉,还销售加工的猪肉食品,如腌腊肉、肉冻、咸肉、香肠、腌肉、火腿、熏猪肉等,形成了一条红红火火的产业链。 合作社与河南双汇集团签订了长期生猪供销合同,实施“一村一品”的生猪养猪规模化开发,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仔猪、统一供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销售、分户经营、分产核算”的“五统二分”经营管理模式,促进生猪养猪产业化发展。 有发展就会出现污染。为了不让不断增加的畜禽粪便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该合作社建成了一个大型沼气站。500立方米的压氧塔两座,300立方米储气柜一个,每年可将1.3万吨猪粪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处置,年可产沼气21.90万立方米,所产沼气免费供全村300余个农户照明、做饭使用,这样每年可节约煤电折价50万元。 “沼液、沼渣都是高效的优质有机肥,农作物使用沼肥后可提高品质,减少病虫害,增强抗病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年可节约40万余元,两项可节约90万余元。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任占龙高兴地说,正因为合作社坚持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理念,2011年被授予省示范专业合作社称号,2014年,被授予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称号。 合作社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我国的合作社是产业组织,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带动分散的小农户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一体的组织结构、适度的组织规模发展农业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实践表明,通过同业联合和地缘联合等方式,合作社带领小农户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目前,我市已形成了石榴、葡萄、红枣、山楂、奶牛养殖、土鸡等乡土品牌。合作社已成为农村地区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治村 让农村变得更宜居 合作社是农民为追求共同利益自发组建而成的,反映的是农民群众的诉求。那么,对于乡村治理,合作社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临猗县北辛乡卓逸村成立的王万保果品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用他们的成绩回答了这个问题。 “合作社成员全是村民,普遍有着‘村民’和‘成员’的双重身份,合作社带头人往往还兼任村‘两委’职务。所以,合作社和村民自治组织有着天然的联系。”王万保果品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万保说。 村民介绍,卓逸村地处临猗县峨嵋岭台地西北端,天气十年九旱,生产条件恶劣,历来以种植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贫困状态。全村100多户,仅有700多口人。 1979年,王万保被推选为卓逸村村委会主任。40年风风雨雨,他从村委会主任,到村党支部书记,再到一肩挑,到如今的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理事长。40年来,他带领村委一班人栽果树,探索脱贫致富、兴村富民的良策。1992年,卓逸村制定了“加强管理、提升质量,诚信为本、打造品牌”的果业发展思路,成立了全县最早的果业合作社。 2007年,乘着全国倡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东风,王万保联合村部分果农,成立了王万保果品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 从果业合作社,到王万保果品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按照“诚信搞中介、和谐谋发展”的经营理念,卓逸村乃至全乡、全县的果业生产销售实现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无品牌到强品牌的质变。 而在这一过程中,依托合作社的力量,卓逸村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并组建成立了党支部,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我们村村民共同遵守村规,维护村庄和谐稳定,‘卓逸是我家,文明礼貌靠大家’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村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王万保不无骄傲地说,现在全村100多户都加入了合作社,每年合作社成员的苹果生产和中介销售收入比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高出50%以上。村民收入高了,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卓逸村还在2016年被授予“山西省文明乡村”荣誉称号。 合作社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临猗县目前有1960家合作社,数量居全市前茅,多以苹果产业为主。目前,不少乡村都通过组建合作社理顺集体资产管理机制,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地区还探索通过组建合作社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的分配和使用,有效地解决了村民自治中存在的自治组织弱化、经济职能不强、村民参与较差等问题。 文章来源运城日报 最热文章
|
![]() |
![]() ![]() ![]() ![]() ![]() ![]() ![]() ![]() ![]() |
运城市中农乐智慧农业公司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801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