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乡万村”电子服务平台网 | ||||||||||
|
||||||||||
|
数华夏果业 还看运城|技术铸就“芮城苹果”
2018-07-03 08:40 |
发布者:信息编辑 |
点击数:39275
![]() 摘要:
数华夏果业 还看运城|技术铸就“芮城苹果”
编者按 “数华夏果业,还看运城!” 这“数”,是细数、论数之“数”。敢“数”的自信,源于运城果业近年来的突飞猛进,源于运城在全国果业版图中的独特位置。 这“数”,更是数据、数字之“数”。要“数”的目标,就是推进运城果业再出发的新动能、新探索。 在第三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紧张筹备之际,市果业发展中心特联合本刊,推出系列报道:“数华夏果业,还看运城”。 通过这组报道,我们将系统梳理、分析、放大我市各苹果主产县的优势与禀赋;将众访各路专家、果农代表,为运城果业的发展把脉问诊;还将以国际视野、前沿高度,剖析产业症结、把握行业前景…… 敬请关注。 芮城县一苹果示范园内,地上铺的反光膜令挂在树上的苹果着色均匀,煞是喜人。 (资料图片) 北依中条,南临黄河,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芮城苹果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了全国首枚金奖,曾红遍大半个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芮城苹果树龄渐长,加之管理粗放,导致苹果经营问题频出,果园效益每况愈下。 如今的芮城苹果早已走出了困境,不但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被农业部登记为地理标志产品,还连续4年稳居山西水果出口量第一,在运城果王争霸赛上蝉联四届果王殊荣,成为芮城县的支柱性经济产业。 由强到弱,再由弱变强,芮城苹果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日前,记者前往芮城县果业发展中心,了解到在芮城苹果凤凰涅槃之路上,该县独特的“十项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功不可没,而间伐改型、套纸袋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是最突出的三项技术。 间伐改型 果园也需要留白 人生需要留白。一个会布局的人,永远不会把人生塞得太满。果园也需要留白。一个懂经营的人,也永远不会把果树栽得太满。 间伐就是为果园留白的好方法,同时是芮城县“十项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项技术。 对于间伐,如今,每一名果农都尝到了甜头。学张乡水峪村果农祁超群就是其中一个。他的果园也是最能体现间伐技术推广成绩的一个缩影。 水峪村坐落在中条山上,海拔800多米,日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尤其适宜果树生长。 芮城的苹果大面积栽植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多年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多数果园已出现了树形过大、密闭严重的现象,加之管理技术粗放,致使全县果园效益不高,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果农、居民组纷纷打起了退堂鼓。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祁超群承包了居民组打算废弃的10亩果园。 这个果园的果树栽植于1994年,到2008年,已有14年树龄,很多树干出现了严重的腐烂。祁超群决定拯救这些果树,他采取桥接的办法,利用根蘖苗,就像心脏搭桥一样,让小树为大树的成长输送营养。 就在祁超群为果树做桥接的时候,2009年冬,为解决市场果品的高质量要求和芮城果业粗放生产之间的矛盾,芮城县果业发展中心提出了以间伐改型为主的十项标准技术,在全县果园推广开来。当时芮城的果树太密集,有的果园一亩就栽了八九十棵果树,有的超过100棵,而间伐的标准是每亩保证在35棵以下。 推广过程何其艰难。 “每一棵果树都是果农的孩子,剪一枝,老伴都要骂半天,别说锯一株了。”刚开始,祁超群也想不通,“树都拔了,拿什么结苹果?” 通过县果业发展中心组织的培训、外出参观,祁超群的观念慢慢改变:“咱的果园就是太稠了,行距、株距都窄,通风透光差,影响结果。” 舍得方能完满。2010年,祁超群的果园开始间伐,在间伐时,把死树、坏树同时砍掉,10亩果园由500多株减到了270株。 政府也非常支持这项工作,拨付了专项资金用于技术推广。对间伐完毕的果园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每亩地给予三四百元的物资补助。 “间伐后,产量一年比一年好。”祁超群高兴地说,以前果树太密闭,10亩都套不到3万袋,结的果也少,今年就套了9万多袋。 间伐前,水峪村的苹果是大年有果,小年没果。祁超群一亩地大年时的产量在1000多公斤,每年能收入两三千元。间伐后,不分大小年,年年都结果,他有一年挣了12万元。由于管理得当,加上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他的苹果成为出口专用。 祁超群的果园成为村里的示范园,全村400多户村民在他的带动下,90%以上2000多亩果园相继间伐改型,按照十项标准化技术进行管理,水峪村成为了高档苹果的生产地。 “果业发展中心把村里的苹果档次提高了。现在,我们的苹果根本不愁销路,苹果一成熟,就有果商来收购。”祁超群说,下一步,在果园经营上,他不求能赚多少钱,他要把果园经营当成一项事业来做,做全村技术最好的,带动全村果农共同进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芮城县率先推行的以间伐改型为主的十项标准化技术很快得到推广。新技术不但在苹果园中得以推广,而且被应用到所有的水果管理中。 推广纸袋 人靠衣装果靠袋 俗话说,人靠衣装。 苹果也要靠袋装。套纸袋就是芮城县果业发展中心“十项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近30年来,对于苹果是否应该套袋,应该套纸袋还是套膜袋,还是纸袋、膜袋一起套,芮城苹果都一一进行了尝试,古魏镇三道斜村任亚军就是亲历者。 任亚军家有9亩果园,果园的成长时间几乎与本地苹果的发展史同龄。 套袋可防虫、防药,保障果面洁净、光滑、艳丽,提高苹果的品质,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任亚军父亲和一些果农就开始给苹果套纸袋,但很多果农吃了不懂技术的亏,使套袋苹果的产量不但不如不套袋的高,苹果品质也不如不套袋的好。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苹果套膜袋技术已非常成熟,任亚军的父亲开始大量给苹果套膜袋。 2010年,芮城县果业发展中心开始在全县推广给苹果套纸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果农对膜袋技术十分了解,但套纸袋究竟能不能成功,果农心里都很忐忑。跟很多果农一样,已经从父亲手中接过经营管理权的任亚军对此也耿耿于怀。 2010年,任亚军在果园尝试套了1万个纸袋,效益还不错。但到第二年,因为管理问题,苹果出现了斑点。他开始给苹果套膜袋加纸袋。 “套膜袋加纸袋太费工了。套膜袋的工钱是3分钱一个,纸袋是6分钱一个,一斤苹果套两次袋的成本在0.4元,随着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即便有钱,也找不下干活的人。”2014年,任亚军在村中二传手的指导下,加强果园管理,给果园全部套上了纯纸袋,“今年已经是连续4年套纯纸袋了,效益还不错,其他果农看纯纸袋有钱挣,今年纯纸袋套袋明显增多。” 给苹果套纸袋是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亚军分析道:“首先,现在工钱投入是果园经营中最大的一块投资,而套纯纸袋省工。其次,套纯纸袋能减少塑料膜袋的白色污染。再次,纯纸袋的苹果硬度高,果面颜色也漂亮,受市场欢迎。所以,能套纯纸袋,就尽量套纯纸袋。” 回想套纸袋的推广过程,芮城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陈建国深有感触:“刚开始,尽管纸袋是政府免费发放,推广却不是很理想。2014年,县政府专门发文,分派县农委、水利、畜牧、农机等9个涉农单位,各包一个乡镇,聘请技术人员对套纸袋技术进行全面推广。” 由于果业发展中心人手有限,为尽快把套纸袋技术推广开来,就在种植苹果的8个乡镇培养了42名二传手,并确定了120户重点示范户。任亚军的果园就是其中之一。套纯纸袋的推广试验先在示范户的示范园中展开了。 经过几年的试验,果业发展中心总结出“沿山果园套纸袋,平川果园套纸袋加膜袋”的经验。现在,即便有了初步结果,他们仍在示范户中继续做试验,探索纯纸袋成功的条件。 三道斜村海拔不到500米,属于平川地带,所以村子的苹果还是膜袋加纸袋多一点,但任亚军等示范户仍在努力转变果农的传统观念,推广纯纸袋,以减少果农的成本支出。 防治虫害 顽疾自有良药治 苹果已成为芮城名副其实的农业“当家树”、农村“致富树”和农民“摇钱树”。果园在芮城的待遇,犹如贵宾一般尊贵。 如今,不论是在高速公路上,还是漫步乡间道路,都能看到大片大片的苹果种植园区。细观这些果园,与其他地方的果园有很大不同,这里的果园都披着一层白色细格子网,且地头安装杀虫灯,一些果树的树冠外围还挂着黄色的诱虫板。 “这些都是防病虫鸟害的。”三道斜村果农任战战介绍。 曾经,对于病虫鸟害,果农们深受其扰。任战战也深有体会。他经营果园近30年,见识了各种各样的病虫害。 任战战说,果农最头疼的就是早期落叶病和腐烂病。 “以前,每到7月份,果树的叶子就发黄脱落,叶子落了,没法进行光合作用,导致苹果长不大。腐烂病也让果农熬煎,树干有伤口的地方,有病虫的地方,都会出现腐烂。这几年,芮城生态好了,鸟多了,经常啄得苹果到处是伤。”任战战说,以前没有人懂技术,也没人指导,他们一发现果树生病,就只会打药,“每隔7天—10天就喷一次药,但还是治不了。” 对于各种病虫害的侵袭,果农只是采用传统打农药的方法来防治,苹果产量不高,且品质低。任战战的果园亩产在2000公斤左右,这些苹果中,还有一部分是次果,被贱卖到了果汁厂。 顽疾自有良药治。2009年,全县开始推广“十项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果业专家带来了良方——与人的保养一样,果树管理功要下在平时,治不如防。 在专家的指导下,果农主要采取3种方式来防治病虫害。 ——农业防治方面,果农开始注重给果园增施有机肥,加强水肥管理,提高土壤养分。在冬季,给果树涂杆清园、树干喷水治虫等。 ——物理防治方面,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每30亩果园里安装一盏杀虫灯,每亩果园悬挂20片左右黄色诱虫板。每年8月,还会在果树干上缠诱虫带,挂糖醋液、性诱剂。 ——生物防治方面,果业发展中心在每个村子里,配了波尔多液配制池和熬制石硫合剂的灶台,每年按照农时季节,指导果农熬制石硫合剂,配制波尔多液。 功夫下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经过几年的悉心管理,任战战果园管理多用物理防治措施,化学农药少多了。果园亩产增加到2500公斤,且80%以上是优质果。 任战战高兴地说,自己现在是县果业发展中心的二传手,他也在不断学习。热心的任战战还建立了果业技术微信交流群,群里汇聚了全国各地果农,大家在群里交流经验,探讨新技术。群满员后,现在他又建了第二个群,目前两个群共有600多人。 陈建国介绍,“十二五”以来,芮城县把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每年县委、政府都会拿出300万元用于推广苹果产业十项标准化技术,成功认证苹果有机、绿色认证基地两万亩,促使芮城苹果管理上了台阶、升了档次,被省政府确定为“一县一业”中的苹果基地县,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苹果)示范县”称号,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两项殊荣。 十项标准化技术是相辅相成同时进行的。增施有机肥,改善长期使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情况,在果园推广生物覆盖技术,可改善苹果园生态小环境。疏花疏果能保证苹果连年丰产。在地上铺反光膜贴字,旨在让苹果着色均匀,增加文化品位,让苹果成为艺术品。此外,自2009年开始,芮城县大力推广矮砧果园建设,至2018年,已新建矮砧果园十多个,共1万多亩。 多年来,芮城苹果亩数维持在35万亩左右,且苹果品种不断更新换代。在上世纪90年代,全县苹果总产值是10亿多元,现已增至27亿元。如今,分布在山脊沟壑间的35万亩苹果园,正在芮城果业人的共同努力下,把巍巍中条装点成为“花果山”。 文章来源运城日报 作者:范娜、朱姝、蔡赛英 最热文章
|
![]() |
![]() ![]() ![]() ![]() ![]() ![]() ![]() ![]() ![]() |
运城市中农乐智慧农业公司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801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