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乡万村”电子服务平台网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首页 热点关注 资料库 视频学习 信息发布 果园工程 果业技术学院 在线答疑  
首页 >   果业新闻录入 >  中农乐果业新闻快报 >  正文
《团结报》 杨良杰:用心做一名新农民
2018-10-23 09:19   |    发布者:信息编辑   |    点击数:45670
摘要: 10月17日,民进会员杨良杰获得2018脱贫攻坚奖。近期,团结报采访了这位获奖者,让我们一起阅读他的扶贫故事。


10月17日,民进会员杨良杰获得2018脱贫攻坚奖。近期,团结报采访了这位获奖者,让我们一起阅读他的扶贫故事。



杨良杰向果农讲解果树管理技术。


20多年读书求学让他离开农门,然后他又用20多年时间,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25年来,民进会员杨良杰致力于一线农业技术推广,坚持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把先进果业技术推广精准嵌入扶贫工作,创造的“傻瓜式”创新技术和“保姆式”服务模式,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成为农户“产好果”的点金石。


扎根果业找短板

1994年,主修美术摄影的杨良杰成为《果农报》一名记者,负责果业技术版采稿、画版。为了把工作做好,他经常跟果业的专家、农校的专家联系。专家去哪儿讲课,他就跟到哪儿去听、去学习。这一跟,让他发现了果树管理技术的魅力。


时间长了,杨良杰发现,果农对果树管理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果树管理技术对果农的帮助也很大,但果农的学习方法不对。果农只求稳,不求发展。这让杨良杰感觉到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04年年底,不再满足于纸上谈兵的杨良杰辞职回到了家乡,筹建了中农乐果业新技术研究所,取名“中农乐”,就是要让中国的果农都高兴快乐。杨良杰要改变果农传统的经营模式,用新技术经营果园。但改变的第一步——间伐,改造树型,在一开始就寸步难行。


服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接受。面对果农的不接受、不理解,杨良杰想出了“10棵树试验法”。“权当这10棵树是杨良杰的。如果这些树按照杨良杰说的方法来管理,产量没有提高,你见了杨良杰就踢他,骂他。”虽是一句玩笑话,但足见杨良杰希望帮助果农改变的真诚。


这个方法很管用。第二年,参与试验的果树,不但苹果产量没有减,而且商品率提高了。第三年第四年,当其他果树遭遇小年产量下降时,10棵树仍保持着较高的产量和商品率。看到改造效果这么明显,一些示范园园主主动请缨,要宣传新技术。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为了服务更多的果农,杨良杰在每个村确定了一名负责人,每个乡确定一名站长,为果农提供“保姆式”服务。同时,组建技术服务队,让农民抱团探索,共同改变、受益。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伴随着在果业科技服务领域新的模式的创建,很快摆在杨良杰面前最迫切的问题出现了: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在技术传授中让老百姓一看就懂呢?多年的经验告诉杨良杰,那就是“傻瓜式”技术。


杨良杰接触过很多国内外专家,他发现,大多数高水平的专家的深奥理论往往很难被果农消化接受并转为生产应用。


而专家们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深耕多年,未必有意愿、有时间将专业知识再做一番“白话翻译”,而且各位专家擅长领域不一,大多难从各类果树的栽培、肥水、植保、贮藏全产业链贯通。


这就需要把艰涩的果树管理理论“傻瓜式”,把一环一环的全生产链技术点穿起来。


杨良杰带头和专家团队的讲师们尝试先把艰涩的学术著作吃透弄懂,重新生成具有实践指导作用的“小学生技术”。


“中国的果农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农民,很多人其实都处在技术‘扫盲’阶段,不掰碎嚼烂了,农民根本不愿意去学,更别说接受并在生产中应用了。”杨良杰如是说。


了解了果农这些需求,杨良杰开始和他的同伴们专注于做专家的“二传手”,把这些大专家的先进经验、技术知识,通过报纸“翻译”成农民能读懂、用得上的“大白话”实用技术,并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将各种烦琐的技术用简笔画表现出来,果农一看就懂,因此大受果农欢迎。


为了尽快把最先进的果树管理新技术传授给果农,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杨良杰带领中农乐一班专家把苹果、桃、梨、杏、葡萄、樱桃等北方各类果树的管理技术要领绘制成彩色挂图,把老师在园里具体的操作刻录成光盘,免费送给果农,这些做法深受果农欢迎。


寻找痛点搞联盟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杨良杰萌生出利用网络传递技术的想法。他前往广州、上海、杭州、南京,拜老师、访工程师,向技术总监请教,但大家给的建议都是在网上开一个商城,方便快捷,操作性又强。在网上开商城,远远满足不了杨良杰“要跟果农交流,传递技术”的需求,他需要建一个网络平台。面对老师们“阿里巴巴、搜狐那才叫平台,你知道建一个平台要多少钱吗?”的质疑,杨良杰不为所动:“我要爬山,人家有钱花几百元坐缆车就上去了,咱没有钱怎么办,咱坐不起缆车,可以凌晨两点就起来爬呀,总能同时到达山顶吧。”


2015年,杨良杰和电信合作开发了“千乡万村”APP,意即要在北方一千个乡镇、一万个村进行技术传递实验。2016年4月APP的上线。果农们免费下载“千乡万村”APP,就能获得个性化服务。在这个平台上,果农不但可以了解全球果业动向和最新技术动态,还可以免费学习各类果树管理技术,可以与各类水果示范园园主交流对话,还可以面对面向果业大咖讨教取经,可以自助查询果业生产中的各类实际问题,还可以轻松请到线下技术人员进园指导……果农足不出户就能免费学到技术。一系列的服务举措,使得中农乐的线上会员达18万名之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良杰发现市场越来越注重品质,需要标准化的果品和稳定的货源。帮果农销售水果,帮客商联系优质果,如果只是简单地一对一结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有希望,一定是走标准化、集约化道路。”杨良杰敏锐地意识到,集约化、标准化,是将来果业发展的方向。


2017年,中农乐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做桃联盟实验。实验组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选品种,找试验田,将30亩—50亩桃园作为一个单元,根据各个品种的成熟期早晚来规划品种分布,再制定统一的标准来管理。管理过程就要上传数据,做到监控每一个程序。“一棵桃树开花了,就能知道它什么时候成熟。这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方向。”杨良杰在运城实现了安全溯源到户。以标准化管理来保证生产出优质果品,用客商订单倒逼客户精细化管理。通过联盟,形成大的团体。杨良杰欣喜地说:“已经找对路子了。”而联盟也已经从单纯的果农之间的联盟,发展到广义上的联盟,中农乐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果商,甚至包括快递公司、果库、农机具供应公司、纸箱厂都结成了联盟,带动了水果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农业部称之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农乐模式”。联盟的商品率很高,保护了桃农,也满足了客商对稳定价格和果品品质的要求。“联盟的意义太重要了。目前只能从某一个品种作联盟示范,今后尽量来统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不同的水果品种中,探索联盟模式。”杨良杰说。


作者 _ 范娜

文章来源《团结报》10月16日

运城市中农乐智慧农业公司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80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