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果树专家,却与著名果树专家汪景彦、刘志坚等一起编写了多部有影响的果树技术书籍,发表了近千篇果树科普文章。读者说他写的东西最好懂。
●他不是农业技术部门的科技推广者,却一年四季在果区传授果树技术,每年讲课都在200场次以上。果农都反映最爱听他讲的课。
●他不是画家,却自编自绘了多套果树技术挂图,果农都把挂图贴在自家墙上,跟着图来管理。大家都说看着图管理果树一下子就变得简单多了。
●他不是摄影师,却自己拍摄了各种果树教学光盘,而且剪辑后复制了几万张免费送给了果农。农民看了都说,这样的光盘太实用了。
●他不是什么领导,却在短时间里将近20个省6万余户果农组织起来,成立协会或专业合作社,进行有组织的科学管理。受益的人都说,他就是果农的“财神爷”。
●他不是名人,却多次受到《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改革报》、《山西日报》、《运城日报》、运城电视台等媒体的重点报道。
●他不是一个满于现状的人, 当站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从领导手中接过了“2007年中国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奖杯时,他感觉到了奖杯的分量,知道肩上的担子,马上又投入到果业科技服务第一线.....
01
十年磨一剑:特殊行业里成长的人才
杨良杰,后稷故里——山西稷山人。1994年刚毕业,正赶上果业发展的大好时机,被运城新成立的果农报社招聘为编辑。后因工作需要,本人又聪明好学,被安排负责比较棘手难搞的技术版。为了完成好任务,不懂技术的他开始学习果业方面的知识,并到农业院校拜师学艺,逐渐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加上自身美术基础好,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技术讲解得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此后,只要是全国有名的专家,他都积极联系,不是请教就是约稿,特别是来运城讲课的专家,不论是课堂还是地头,他都是从头陪到尾,几年下来,从当地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员到中国农科院里的大专家,从田间地头实干出的土专家到日本来华讲学的洋专家,几乎都成了杨良杰的好朋友。其中最著名的汪景彦和刘志坚两位专家,可以称得上是他的恩师,对他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自始至终无微不至地关怀,这些都是杨良杰的宝贵财富。把这些大专家的先进经验、实用技术教通过报纸转化成农民能读懂且用的上的实用技术,杨良杰就相当于一个“科技翻译”,几年下来,他本人在“翻译”中也不知不觉地成长为一名“专家”了。从办报来说,他整天与果农打交道,知道他们的所需所求,办得报纸贴近实用,总能说到果农的心坎上;从技术来说,有众多的专家支持,总能把最先进的技术、最实用的信息筛选出,传递给果农;从个人能力来说,能编会写,能摄会画,枯燥的技术文章在他的笔下有味道了,难懂的技术要点通过他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图解了。很快,杨良杰以及他参与主办的《果农报》就在全国各果区有了很大的影响,发行量猛增,新闻出版署曾把其作为农业报刊中的一面旗帜进行推广。从1994年9月到2003年,10年间,在这一个特殊的行业、特殊的环境里,杨良杰成长为一名特殊的难得人才,共撰写各类专业科普文章近千篇,与专家合著果业专业方面书籍十多本。
(多次被查身份证:不论从文章的老练程度,还是所讲技术的纯熟到位程度,果农想象中杨良杰肯定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专家了,所以当面前站着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时,怎么也不相信。曾先后发生多次被查身份证“验明正身”的“事件”。果农拿着土特产找上门感谢他,把杨良杰媳妇当成其女儿的事也时有发生。)
02
思想大转变:放弃高薪投身服务第一线
2002年11月,由于《果农报》 在行业的影响,为了扩大发展,与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合作迁址中国农科院办报,报纸更名为《瓜果蔬菜报》。经多方考核筛选杨良杰眼睛,是原单位唯一被应聘人员, 特聘为副总编、执行主编。作为来京工作条件,单位分给一套120平米的住房,年薪10万。在全国农业领域的最高殿堂——中国农科院里工作,蔬菜所、作物所、土肥所就跑得多了,又认识了大量的新朋友,眼界更宽了;空闲时就钻进北大、清华“偷”听各种讲座,从“经济法基础”到“创新经营”,从“西方微观经济学”到“市场营销”,虽然有时也听得不太明白,但不知不觉中思想就发生了许多变化。由于工作关系杨良杰采访了京郊周围的大量农业典型,昌平亩收入超过2.5 万的果园比比皆是;一个小小的观光樱桃园,亩收入能达到好几万;小汤山的特菜不要说没见过,有的连听都没听过;什么中日合作果园、现代有机栽培呀、发展新型特色观光农业啊,样样都让人感到新鲜……这些京郊的果农,除了有京城大市场的优势外,总觉得哪儿与以前接触的农民不一样。特别是在昌平十三陵旁边张显川老师的日川和果园,更让杨良杰吃惊,又大又红的苹果一串串挂满了树,苹果结成这样,让已成了“果树专家”的杨良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眼睛,当听了张老师介绍完技术后,更让他目瞪口呆,技术原来如此简单。这下子他心里亮堂了,绕在心里多日的困惑有了答案,两者相比,差在观念上,缺在技术上。有新闻敏感性的杨良杰,马上认识到这一发现的意义,重新拍图片、制作电脑讲课稿,在河北顺平、山西运城、陕西渭南、河南灵宝等连续搞了十多场以转变果农观念为主,并配合果树新树形改造技术的大型培训会,每个会场都在千人以上,培训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引起了空前轰动,在西北果区掀起了一次务果热潮。这一圈培训下来,杨良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知道了哪里更需要自己,他决定马上辞职:仅凭4开小报、仅凭纸上谈兵的传教,对迫切需要转变观念、学习新技术的果农来说,帮助实在太小,速度实在太慢了。虽然价值四五十万元的住房和年薪10万的稳定收入会随着辞职书一下子就没了,但他觉得自己从没有这么清楚过,自己将要干一件意义更大的事。
(观念一变黄金万贯。这是杨良杰改变果农落后观念时常说的一句话,但他自己的观念一变,几十万元一下子就没了。面对家人的埋怨和亲朋好友的劝说,他告诉大家这账不能这样算,他开玩笑说:“几十万算什么,由此而来帮助果农掌握了实用技术所创造的巨大效益是大家所想象不到的,就是用计算器也根本算不来的。)
03
真情大奉献:成立全新的科技服务网站
2004年10月杨良杰正式辞职,马上注册了一个全新的果业科技服务组织——北京中农乐果树新技术研究所。“中农乐”三个字是著名果树专家汪景彦,根据杨良杰“让中国的果农都能高兴快乐起来”的服务宗旨而起的名。研究所聘请全国著名的专家,筛选最先进的实用技术,采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推广给广大果农。想法是好的,但刚开始做起来却困难重重,辞职后房子没了,已在京安好的家和已上学的孩子只好再次迁回运城,多年积攒的一点钱,全被他购买了笔记本电脑、教学投影仪、数码摄像机和照相机等,以前宽裕的日子一下子就紧巴巴起来,而且还需亲朋好友的接济。但他却感觉到从没有的充实和活力,背着沉重的电脑和投影仪,奔波在各个果区,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帮助果农改变传统观念,传授先进实用技术。桃树主干形简化办法创始人郑凯旋加入进来了,特早熟杏树权威栽培专家张振民加盟来了,梨树、枣树、葡萄方面的顶尖人才都被“挖”过来了,队伍越建越大,2005年又与山西运城市果业局合作,成立一个专门组织服务、指导基层合作社的新型组织——运城中农乐果业合作社。从此中农乐果业科技服务网有了实质性进展,并在甘肃静宁、河北顺平、河南三门峡、山西的万荣临猗、芮城、平陆建立起工作站,“中农乐全新的果业科技服务网络”初步组建起来了。2005年3月,成立了一个由28人组成的专家服务团,常年四季在果区一线指导生产 ,手把手指导果农搞生产,并帮助果农组织起来成立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协会和合作社600多个,拥有会员6万余名,服务范围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这6万会员人手1份中农乐的会刊《果业科技与信息》,充分发扬了原《果农报》的传统,开设有“果园派活单”、“专家论坛”、“果农讲经堂”、“传经送宝”等栏目,定期发给果农,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凡有组织的村,中农乐定期派老师讲课指导,两年来,杨良杰和28名教师累计讲课3000场次以上,免费发放各种技术光盘3万多张,发放彩色技术挂图20多万张。讲师团老师还手把手帮果农建立示范园,首次建档的高标准园已超过200余个。自从有了组织后,果农生产中最头痛的是农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农资市场混乱,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果农根本无法识别,中农乐专家严格把关,挑选优秀农资企业,为中农乐会员直接订购产品,各协会、专业合作社直接从厂家进行团购,既杜绝了假冒伪劣产品对果农的侵害,又减少了批发商、零售商中间的各环节费用,价格明显降低。农民放心、厂家高兴。厂家又拿出部分省出来的宣传费用资助中农乐搞科技培训服务,网络发展得到了维护,果农技术服务有了保证,优秀农资得到了推广。
(杨良杰在山西稷山蔡村乡政府搞的一场培训会,2000多人把乡政府大院围得水泄不通,乡领导感慨说当领导这么多年从没能把这么多的农民组织起来,从没见果农学习技术的热情会这么高。在山西芮城县大会堂搞的大培训,到场讲话的分管县长讲完话后无一人拍手,主持人介绍完杨良杰后,雷鸣般的掌声却持续许久不能平息,县政府领导专门就此事开会:要大家想想农民到底需要什么? )
04
收获看得见:6万户果农跟着受了益
全新的果业科技服务网建成了,涉及20个省市的近6万名中农乐的会员正跟着中农乐快乐地来管理着果树,他们有组织地统一学习会刊、统一接受中农乐老师的培训、统一按配方喷药施肥,特别是全新的技术注入以后果园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甘肃静宁县是个山区,管理水平低效益不高,中农乐从改变观念入手,提高广大果农的精品果意识,派老师长期技术指导,果园变了,果农收入增加了,看到效果后大家积极加入,仅一个县就有5000多名会员;山西临猗县上豆氏村200多亩杏园缺乏技术,经济效益低下,加入中农乐后2006年喜获丰收,66天卖杏收入66万元,现在全县有100 多个村跟着中农乐管理果树;山西平陆县是个桃果大县,但果农观念落后,果园密闭,产不出商品果来,中农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变传统观念,向密闭果园开战”的口号,并先后十多次组织果农外出参观学习取经,大家重新找回了管果的信心;河南陕县菜园乡上窑村加入中农乐后每家果园都卖好几万,卖完果后全村人上市里购物,单三轮车就一下子买了十几辆,一车一车往家拉东西比过年还高兴……杨良杰和他的中农乐全新的果业科技服务网真正为果农创造出好效益,并得到了广大果农的充分认可。许多媒体也非常关注中农乐,《农民日报》以“杨良杰和他的中农乐”为题、《中国改革报》以“农业科技:民间力量应当高估”为题、《科技日报》以“科技下乡,果农致富”为题对杨良杰和他的中农乐给以报道和肯定,山西电视台和运城电视台以及临猗、平陆、陕县等地方台更是多次跟踪报道。在组建网络搞科技服务的同时,杨良杰本人也得到了更好地锻炼,他的讲课水平越来越高,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大量清晰新颖的图片、幽默风趣的讲解、深人浅出的实例,吸引大家一个个瞪大眼睛、屏住呼吸听讲,往往两三个小时的会场无人走动。有在大礼堂的千人培训会,也有在农家炕头上十多人的小培训,几乎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短短两年时间里,仅他个人讲课超过了500场次,有时安排不过来,一天要讲三四场。病倒了,刚拔了针头就又上了讲台;两年出了三次车祸也没能让他把步子慢下来;时常因会场条件不好需要大声喊叫,以至于落下了慢性咽炎的病根……对于杨良杰来说,果农自发赠送的一面面鲜红的锦旗和一封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就是广大果农给予自己的最高荣誉和动力。能站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接过领导颁发的“2007年中国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奖杯,这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肯定,他坚信自己走的路,并会继续走下去。
(山西临猗县角杯乡元上村,几十户果农跟着中农乐受了益,大家自掏腰包雇了管乐队敲锣打鼓“隆重地”举行颁奖仪式为杨良杰披红戴花,为中农乐老师赠匾赠旗。河北井陉县张旭升伙同其他几个果农,多次倒车跑了几百公里到运城找杨良杰,扑空后连追了几个地方才在河南陕县“逮”住了正讲课的杨良杰,目的只是代表乡亲当面感谢并送个锦旗。山西芮城几千人联名送的锦旗上写着“良善之人品,杰出的才华”,巧妙地把良杰两个字用上,大家说这是对他的真实写照。)
《农民日报》 2008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