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平市石末乡石末村,掩藏在太行山腹地跌宕起伏的丘陵中。几百年来,这里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商贸古集镇古建筑。触摸明清一条街两侧的古商铺,走进古院落、古寺庙、古楼阁,就如穿越在元明清民国时期。随着石末村被命名为中国传统古村落,该村知名度的扩大,高平石末村正从历史的画廊中向人们走来!
古村的村头有一株2000年树龄的酸枣古树,直径2米,四个成年人合抱才能勉强抱住,高10米,被人们称之为“酸枣王”。巨大的树冠苍劲有力,树皮斑驳陆离,呈现出各式图案。树旁立的石碑上写道:“世之奇山珍者众,而灌木成树者寡。凡见过石末酸枣老树者,莫不叹其异称其奇……”果实可结多种果形,味道有酸、甜、苦辣4种。
昂首挺胸的酸枣树,阅尽古村的风风雨雨,也验证了村落古老的历史。明清一条街呈东西走向,连接着古代陵川至晋城的商道。商贾大户的马帮商队经白径古道从河南入山西,经陵川附城、过村东蒲溪河进入石末古村,向西路过高都,进入泽州府进行交易。因而,石末村成为古代泽州府东面重要的商贸集镇。
石末村以明清民居建筑和商贾店铺、金元明清寺庙楼阁为主,呈三街九巷两大十字结构。街东有明季文昌帝君骑街高阁,阁外额匾刻有“石末镇”三字,街西的西阁外额匾刻有“秀气西来”四字。长约1.5公里的长街两旁,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的店铺及名字。如:东当铺、西当铺、合兴号、染坊、盐坊、西酒馆、茶棚、板店、医局、更房、杂货铺、糖果铺、煎饼铺、银楼、肉铺、肉丸铺等等。走进明清古街,你时常会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遂道里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让情绪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而不能自拔。这些古旧物虽不光鲜,却自有其朴实和持重内涵。忽略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蕴含其中的,是一些触手可及的民俗与世情。
石末村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大量的民居宅院。如今保留完好的就有元明清古宅院40多座,断壁残垣但仍保留古代风貌的院落比比皆是。石末村的古民居全是商贾大户留下的,因而,民居建筑呈现着如下总体征:其一是院落形制多样。以三合院(簸箕院)和四合院为主,也有一连几院的。大多坐北朝南。其二是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其三是建筑的墙壁和屋顶厚重,门窗较小,适合北方的气候特点。其四是院落基础结实,排水系统完善。其五是砖、木、石三雕艺术美仑美奂。村东北的许氏老屋最是阅尽岁月的沧桑,老屋面阔三开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悬山顶,布纹仰覆板瓦覆面,青砖砌垒脊饰。这是石末村目前最为古老的民居,明清时虽多次修补,但仍保存原样。周家大院是村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个院落。这个院落是周家后人在清康乾年间在后街留下的四个院落。周家高楼院由两个箥箕院相对组合而成,里院正北堂楼,进深四架椽,多层青石磨座基,青砖包砌,单檐悬山顶,下层门窗额部雕花精美,图案为凤穿牡丹,一路青莲。元末从山西闻喜迁来的赵家老商户,起先是以打铁钉为生,发迹后店铺开设到淮北海安一带,清末淮北贸易的一支迁居石末乡侯庄村,修建了侯庄赵家老南院,后又在石末兴业,在石末东半村修建了赵家大院。此外还有司家、李家、秦家、程家、王家、许家等。明清时,百余家商贾汇聚石末,可以说整修明清大街上百货陈列,十分繁华。这些商贾大户发家后纷纷在村里修建住宅,其建筑的装饰也十分讲究。雕刻的题材丰富广泛,技艺精良,隐寓着丰富的民俗民风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司家大院的福禄寿三星高浮雕照壁非常精美。大院的门窗还雕有白鹭青莲、四狮如意、喜鹊闹梅等浮雕。在深深的庭院里,雕梁画栋的残片停留在岁月深处,布满包浆的拙朴和凝重,满覆时光的履痕。徜徉在幽暗并带有一点残破的院落,品读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你会发现它曾经存在的气场的力量如此巨大,曾经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仍震撼人心……
石末村在千百年的发展中,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的态度,容纳了来自不同地域的信仰和文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宗教文化和民俗特点。村里共有20多处大小寺庙宫堂,现存元代至清代各种寺庙堂祠10处。元大德八年修建的宣圣庙,是高平现存最早最完好的古代文庙,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正殿,两侧有耳殿、配殿、妆楼。正殿明三暗五间,梁架结构为四檐袱对后乳袱通檐用三柱,单檐悬山顶,仰覆布板瓦覆面,黄绿琉璃剪边,龙凤牡丹脊饰,黄绿琉璃兽头。该庙保存有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建筑,建筑面积布局完整,高低错落有致,特别是正殿结构古朴大方,梁架彩绘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白马寺、玉皇庙、祖师庙、商务会馆、碧霞宫、牛王庙、观音堂、阁楼、翻身纪念碑等公共建筑,仍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保留着对远去生活的记忆。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解放后修建的别具一格的“翻身碑”,“翻身碑”高2.4米,宽0.73米,厚0.25米。碑首为方形,正面刻有“减租清债反奸运动”图,反面是反映村民耕作的“大生产”图。碑身正反面边缘,有耕田播种、喜鹊闹梅、士兵图、农作物及几何图纹环绕。前边两根立柱上雕一副对联:“想从前独裁专制血泪不干难活命看现在民主自由说理树根把身翻”,横批为“大翻身”,悬于碑亭顶部。如今,这通保存完好的翻身碑,仍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一幕幕辉煌难忘的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石末村承载了秧歌、戏剧、八音会、高平十大碗、耍乐、刺绣、剪纸、木雕、面塑等多种民俗文化。清道光年间石末秧歌就已兴盛。李姓商贾大户曾办戏班。清末时,东街的“同乐班”与西街的“公议会”相互竞争,共同繁荣。石末的十大碗一直保留着古朴的风味,传承着较为高档的八四宴席风味。洗去岁月的包浆,穿梭在理想与现实中,这些古建古民俗经过年久日深的时光濡染与渗透,已然浓缩在一寸寸光影里令人们有种说不出的舒适和安宁。石末村古代儒雅仗义的商业文化,造就了一代代名人。司昌龄便是众多名人中的佼佼者。司昌龄,字静山,号紫峰居士,其祖父司长安商贾于外,卒于海陵。父九经,字相臣,“少业儒,受业于陈文贞相国之门”。同昌龄自幼内承家学,外得师教,精勤问学,于书无所不读,曾游学于千里之外之丹阳。雍正末年,“当事荐举”赴鸿学博词,自以学不博,词不宏,辞而不赴。乾隆三年,尝应省试,后一心教育育人。著有《十一史精华》、《古学精华》等书。其诗《蔺相如墓》写道:“赵国一无邱社在,蔺相两有墓田存。邯郸自昔留遗迹,此地何今亦寄魂。褐壁径亡岭不改,叱秦血溅气长喷。千秋智勇祠名宦,凭吊山墟仔细论。”石末村重教习学的风气一直影响至今,近十年来,从石末走出去的清华北大学生竟达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