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乡万村”电子服务平台网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首页 热点关注 资料库 视频学习 信息发布 果园工程 果业技术学院 在线答疑  
首页 >   果业新闻录入 >  中农乐果业新闻快报 >  正文
加工业,如何撑起运城农业一片天
2019-04-16 11:44   |    发布者:信息编辑   |    点击数:68957
摘要: 日前,80多岁的万荣县退休干部王引群来到运城日报编辑部,边发表意见,边从文件袋中掏出题为《苹果加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重大举措》的一封信。

临猗一家电商向外地销售“苹果脆”产品(资料照片)         记者 冯革才 摄

“运城苹果的未来在于进行苹果加工!”

日前,80多岁的万荣县退休干部王引群来到运城日报编辑部,边发表意见,边从文件袋中掏出题为《苹果加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重大举措》的一封信。

“要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下功夫,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刘志宏指出要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农业八大提档升级行动”,农产品加工业即是其中一项重点。

政府的决策与民意的期盼如此一致,那么,作为农业大市的运城,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会激发出怎样的新动能呢?目前运城的农产品加工业又面临哪些障碍,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破题?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连日来进行了调查采访。

八旬老翁观点新锐:

发展加工业,

苹果也可走“数量”路线

虽然已经年逾八旬,但王引群的观点却相当新锐。在目前“提质增效”发展果业的主流观点中,他“靠量增效”的提法与众不同。

“人均两亩地,一亩苹果产上两万斤,一斤苹果卖0.6元,那么一年收入可达2.4万元,除开投入,即使不能大富,但脱贫肯定没有问题!”王引群的账目逻辑,需要大力发展苹果加工业来支撑。

所以,他郑重建议:苹果加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重大举措,建议大力发展苹果加工产业。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那么我市农业特别是果业应该改革什么、创新什么?王引群建议改革农业结构,创新苹果加工,“运城应该因地制宜,以苹果加工作为主要抓手,带动苹果产业大发展,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这些年,市县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提质量、创品牌、促销售、扩出口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苹果的市场价格还是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农民在苹果产业上的有效收入逐年减少。

苹果质量比原来更高了,效益反而降低了,最根本的原因,是苹果市场整体上的供给大于需求。

运城苹果目前年产量稳定在40亿公斤,分摊到全国14亿人头上,每年全国每人平均需要消费约3公斤才能完全消化完。况且,全国的苹果主产区绝非运城一家,比如山东烟台、新疆阿克苏、陕西延安、甘肃静宁,甚至还有省内的吉县,等等,每年也都生产着大量的苹果。

农产品销售的特点是短时期内大批量集中上市,苹果也不例外,这么多的苹果要在五六个月内全部销售一空,必然形成强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是不同产地的苹果之间的竞争,还有与具有替代效应的其他水果之间的竞争。

走精品农业路线要提高质量,但提高质量就意味着高投入,不仅是资本、技术的高投入,而且还有人力的更密集投入。特别是后者,如今运城的日劳动力价格逐年提升,每天男劳力100元以上、女劳力80元以上的人工费用极大地压榨了苹果种植的盈利空间。更严重的是,因为外出务工的增加,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农忙时“雇工荒”每年都要上演。另外,高质量生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来配套,这对目前以高龄农民和留守妇女为主体的从业人员构成来讲,制约性更大。

作为传统的苹果产区,我市很大一部分苹果种植面积因为品种老化,需要进行改良,这将面临有几年时间见不了效益,成本较高。而且,因为气候、海拔等自然条件限制,我市一些地方的苹果产区,与其他优质产区相比并不占优势,“质量路线”的天花板效应明显。

为此,从现实推进效果上看,我们提高质量的战略虽然不错,但也不能搞一刀切。

据201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数字,中国鲜食消费占苹果总量的90%左右,剩余10%为加工消费。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我们所认为的竞争激烈,主要是集中在鲜食消费领域,而加工消费方面,却是一个没有达到完全市场竞争水平的“蓝海”。

为此,不要把苹果当作一种只能鲜食的水果,而将其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加工原料来看待,就可以从更宽的思路去规划苹果产业的发展。这样的思路就是从苹果的用途上进行改革,把苹果的竞争范围从水果品类扩大到整个农产品领域,人为拓展苹果的“战场”。

目前,我市的苹果加工产品主要包括果粉、果醋、果酒、果酱、果干等等。

如果是走加工路线,我们就完全不必要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顶线质量思维,而可以采取合格的底线质量思维,通过数量来达到增效的目的。在底线质量之上,我们就可最大化地追求产量,以量取胜,获得效益。

据王引群介绍,这两年,原来已经被红富士取代的产量大的老品种,比如秦冠苹果,已悄悄在一些地方重新栽植。产量高,用工少,管理简单,秦冠品种的“卷土重来”,说明着基层的实践总会领先于理论的探索。

当然,数量路线的这一选择的自由度,是完全取决于苹果加工产业的发展水平的。

运城数年发展积累:

296家龙头企业,

撑起农业加工产业一片天

今年年初,平陆县金童果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赵海亮,将最后一批的尾货苹果,全部切片送进了自己的烤房去制作果干。按照以前,他果库的苹果卖到最后就只能是降价销售了,直到他购置了烤房,才多了一种选择,也多了一种应对市场风险的武器。

赵海亮只是从果品储存环节向加工环节进发的新人,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目前已经逐步形成原料生产规模化、初级加工区域化、精深加工集约化、工农联合一体化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

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龙头企业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据主管部门统计,截至目前,运城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6家,其中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家7家、省级龙头企业65家。

按产品类型分,这些龙头企业中,粮食加工类50家,水果贮藏加工类76家,畜禽养殖加工类61家,蔬菜加工类18家,棉纺加工类7家,油脂加工类5家,其他79家。201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实现销售收入323.2亿元。先后打造出了忠民油脂、香汇馍干、晋龙养殖、维之王食品、天之润枣业、格瑞特酒业、晋星牧业、华康药业等一批行业领导企业,吸引了汇源果汁、象丰农牧、阳煤新科、温氏集团、牧原等一批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我市。

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入驻和发展,给运城农产品,特别是水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因为自然生长规律,一般情况下农产品都是集中时段收获,特别是一些不耐储存的鲜食水果,短时期内大量上市造成供大于求,往往导致价格下跌。降价出售影响收益,待价惜售又会形成卖难,不管哪一种选择,最终都会影响农民的实际增收,还会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而通过发展加工业,则可以最大限度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实现错峰销售、均衡上市,甚至提高附加值和利润率。

在稷山板枣核心产区的稷山县稷峰镇陶梁村,加顺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冷库里,目前还存储有不少2015年的板枣。理事长李加顺 解释说是做实验,要做药用,品尝一颗,竟然别有风味。一年的产品可以拉长到3年时间来消化,那枣农应对市场波动的主动性与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不小。

据了解,全市拥有705座农产品储藏设备,仅临猗一县,就有各种果库337座,占了一多半。其中,包括氨制冷160座,氟制冷177座(包括水制冷果库5座),年储藏能力7.5亿余公斤,是全国果品储藏量最大县,农民每年储存果品增收达5亿元以上。

因为有了这些果库,苹果完全可以做到集中采摘、分期售卖。这些果库的发展,客观上提高了运城苹果的市场占有率和苹果质量,也为运城苹果网络销售品牌的打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销售高峰期,临猗县有的果库,驻扎电商多达40多家,通过快递网络源源不断的往外发送果品。

加工业对果农最明显的好处,可能就在于利润的最大化。

以每年的鲜桃为例。在果汁厂入驻之前,其利润来源几乎全部限于商品桃,达不到商品标准的不是像垃圾一样倾倒,就是倒入猪圈。自从有了果汁厂,那些达不到远销质量标准的产品,有了新的变现渠道。特别是随着果汁厂越来越多,竞争带来收购价格也水涨船高,也给像秦冠这样的水果品类走数量路线创造了可能。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升级、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采取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和农产品研发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运城未来农产品加工路:

破除要素制约,

激发运城农业新动能

去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部署在全国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要求力争通过3年努力,使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

但在我市,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农产品加工业普遍存在着规模不大、品牌不亮、精深加工不足,以及科技研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再加上近两年经济大形势的影响,许多龙头企业遇到了市场销售低迷、融资难、贷款难等一系列的困难。

要让农产品加工业撑起运城农业一片天,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必须破除。

融资是最大的难题。其他的短板可能决定着企业能不能活得好,而融资则更有可能决定着企业能不能活下去。农业企业资金短缺是经常的事,但是近年来资金问题更加严峻。因为市场原因企业经营困难,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控或抽贷或延长审贷时长或缩短贷款时长,双向挤压,企业的融资成本高企,企业经营难度剧增。

盐湖区金井永农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勇革称,他虽然在一些银行有一定额度的授信,不发愁融资,但是利息压力的确较大。而其他从金融机构融不到资金的企业家,则只能被迫通过民间渠道进行融资,其成本就更大了。

还有银行的抵押制度。因其缺乏对其他资产如机器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的鉴别和定价能力,一般只接受土地或房产的使用权,而农业龙头企业有效抵押物少,生产用地等耗资较大固定资产大多是流转、租赁所得,土地及附属生产设施无法用于抵押。垣曲县皋落乡鼎诺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多亩,经营势头挺好,但因土地系流转而来无法申请抵押贷款,遇到资金困难陷入困境。最终,还是在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通过乡领导的私人财政工资为其担保进行抵押贷款,才解决了难题。但并不是所有地方的党政领导,都可能做到皋落这样支持企业发展的力度,要解决还得进行制度改良。

除了资金这一最大拦路虎之外,摆在加工业发展之路上的难题还有很多:

比如税负的设置。龙头企业产品销售按照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而购进的农产品只能按照13%抵扣,高征低扣增加了企业税负;

比如用电的成本。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不少企业用电量增加,多数企业用电价格执行一般工商业用电,或者大工业电价,农业用电价格为0.5元/度,目前实际执行的工业用电价格是1元/度,其中相差巨大;

再比如用地指标的问题;

……

从大维度来审视经济发展,大多还是依靠着常理可推、众人皆知的道理,走老老实实发展的道路。就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议,说到根子上,其意义与思路,一个普通的八旬老人都能看得很清楚。难就难在方向确定之后,如何一步步地走下去,那是一个极考究功力的事情。既然已经认识到加工业在农业产业中的重要位置,那就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一个个排解,一个个优化,持之以恒,日日渐进,才会终有成功的一天。

这些年,我们的苹果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苹果价格还是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农民在苹果产业上的有效收入逐年减少。

其根本原因,在于苹果市场整体上的供给大于需求。但这种供大于求主要集中在鲜食消费的苹果产品上,在加工消费领域,还是一个没有达到完全市场竞争的“蓝海”。

在农产品加工产业中,龙头企业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目前,运城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6家,其中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家7家、省级龙头企业65家。

有了这些加工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实现错峰销售、均衡上市,甚至提高附加值和利润率。

但在我市,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农产品加工业普遍存在着规模不大、品牌不亮、精深加工不足,以及科技研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再加上近两年经济大形势的影响,许多龙头企业遇到了市场销售低迷、融资难、贷款难等一系列的困难。

要让农产品加工业撑起运城农业一片天,上述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必须及时得到破除。 

文章来源运城日报

作者:陈永年

临猗一家电商向外地销售“苹果脆”产品(资料照片)         记者 冯革才 摄

“运城苹果的未来在于进行苹果加工!”

日前,80多岁的万荣县退休干部王引群来到运城日报编辑部,边发表意见,边从文件袋中掏出题为《苹果加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重大举措》的一封信。

“要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下功夫,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刘志宏指出要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农业八大提档升级行动”,农产品加工业即是其中一项重点。

政府的决策与民意的期盼如此一致,那么,作为农业大市的运城,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会激发出怎样的新动能呢?目前运城的农产品加工业又面临哪些障碍,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破题?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连日来进行了调查采访。

八旬老翁观点新锐:

发展加工业,

苹果也可走“数量”路线

虽然已经年逾八旬,但王引群的观点却相当新锐。在目前“提质增效”发展果业的主流观点中,他“靠量增效”的提法与众不同。

“人均两亩地,一亩苹果产上两万斤,一斤苹果卖0.6元,那么一年收入可达2.4万元,除开投入,即使不能大富,但脱贫肯定没有问题!”王引群的账目逻辑,需要大力发展苹果加工业来支撑。

所以,他郑重建议:苹果加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重大举措,建议大力发展苹果加工产业。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那么我市农业特别是果业应该改革什么、创新什么?王引群建议改革农业结构,创新苹果加工,“运城应该因地制宜,以苹果加工作为主要抓手,带动苹果产业大发展,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这些年,市县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提质量、创品牌、促销售、扩出口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苹果的市场价格还是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农民在苹果产业上的有效收入逐年减少。

苹果质量比原来更高了,效益反而降低了,最根本的原因,是苹果市场整体上的供给大于需求。

运城苹果目前年产量稳定在40亿公斤,分摊到全国14亿人头上,每年全国每人平均需要消费约3公斤才能完全消化完。况且,全国的苹果主产区绝非运城一家,比如山东烟台、新疆阿克苏、陕西延安、甘肃静宁,甚至还有省内的吉县,等等,每年也都生产着大量的苹果。

农产品销售的特点是短时期内大批量集中上市,苹果也不例外,这么多的苹果要在五六个月内全部销售一空,必然形成强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是不同产地的苹果之间的竞争,还有与具有替代效应的其他水果之间的竞争。

走精品农业路线要提高质量,但提高质量就意味着高投入,不仅是资本、技术的高投入,而且还有人力的更密集投入。特别是后者,如今运城的日劳动力价格逐年提升,每天男劳力100元以上、女劳力80元以上的人工费用极大地压榨了苹果种植的盈利空间。更严重的是,因为外出务工的增加,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农忙时“雇工荒”每年都要上演。另外,高质量生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来配套,这对目前以高龄农民和留守妇女为主体的从业人员构成来讲,制约性更大。

作为传统的苹果产区,我市很大一部分苹果种植面积因为品种老化,需要进行改良,这将面临有几年时间见不了效益,成本较高。而且,因为气候、海拔等自然条件限制,我市一些地方的苹果产区,与其他优质产区相比并不占优势,“质量路线”的天花板效应明显。

为此,从现实推进效果上看,我们提高质量的战略虽然不错,但也不能搞一刀切。

据201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数字,中国鲜食消费占苹果总量的90%左右,剩余10%为加工消费。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我们所认为的竞争激烈,主要是集中在鲜食消费领域,而加工消费方面,却是一个没有达到完全市场竞争水平的“蓝海”。

为此,不要把苹果当作一种只能鲜食的水果,而将其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加工原料来看待,就可以从更宽的思路去规划苹果产业的发展。这样的思路就是从苹果的用途上进行改革,把苹果的竞争范围从水果品类扩大到整个农产品领域,人为拓展苹果的“战场”。

目前,我市的苹果加工产品主要包括果粉、果醋、果酒、果酱、果干等等。

如果是走加工路线,我们就完全不必要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顶线质量思维,而可以采取合格的底线质量思维,通过数量来达到增效的目的。在底线质量之上,我们就可最大化地追求产量,以量取胜,获得效益。

据王引群介绍,这两年,原来已经被红富士取代的产量大的老品种,比如秦冠苹果,已悄悄在一些地方重新栽植。产量高,用工少,管理简单,秦冠品种的“卷土重来”,说明着基层的实践总会领先于理论的探索。

当然,数量路线的这一选择的自由度,是完全取决于苹果加工产业的发展水平的。

运城数年发展积累:

296家龙头企业,

撑起农业加工产业一片天

今年年初,平陆县金童果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赵海亮,将最后一批的尾货苹果,全部切片送进了自己的烤房去制作果干。按照以前,他果库的苹果卖到最后就只能是降价销售了,直到他购置了烤房,才多了一种选择,也多了一种应对市场风险的武器。

赵海亮只是从果品储存环节向加工环节进发的新人,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目前已经逐步形成原料生产规模化、初级加工区域化、精深加工集约化、工农联合一体化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

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龙头企业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据主管部门统计,截至目前,运城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6家,其中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家7家、省级龙头企业65家。

按产品类型分,这些龙头企业中,粮食加工类50家,水果贮藏加工类76家,畜禽养殖加工类61家,蔬菜加工类18家,棉纺加工类7家,油脂加工类5家,其他79家。201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实现销售收入323.2亿元。先后打造出了忠民油脂、香汇馍干、晋龙养殖、维之王食品、天之润枣业、格瑞特酒业、晋星牧业、华康药业等一批行业领导企业,吸引了汇源果汁、象丰农牧、阳煤新科、温氏集团、牧原等一批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我市。

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入驻和发展,给运城农产品,特别是水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因为自然生长规律,一般情况下农产品都是集中时段收获,特别是一些不耐储存的鲜食水果,短时期内大量上市造成供大于求,往往导致价格下跌。降价出售影响收益,待价惜售又会形成卖难,不管哪一种选择,最终都会影响农民的实际增收,还会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而通过发展加工业,则可以最大限度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实现错峰销售、均衡上市,甚至提高附加值和利润率。

在稷山板枣核心产区的稷山县稷峰镇陶梁村,加顺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冷库里,目前还存储有不少2015年的板枣。理事长李加顺 解释说是做实验,要做药用,品尝一颗,竟然别有风味。一年的产品可以拉长到3年时间来消化,那枣农应对市场波动的主动性与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不小。

据了解,全市拥有705座农产品储藏设备,仅临猗一县,就有各种果库337座,占了一多半。其中,包括氨制冷160座,氟制冷177座(包括水制冷果库5座),年储藏能力7.5亿余公斤,是全国果品储藏量最大县,农民每年储存果品增收达5亿元以上。

因为有了这些果库,苹果完全可以做到集中采摘、分期售卖。这些果库的发展,客观上提高了运城苹果的市场占有率和苹果质量,也为运城苹果网络销售品牌的打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销售高峰期,临猗县有的果库,驻扎电商多达40多家,通过快递网络源源不断的往外发送果品。

加工业对果农最明显的好处,可能就在于利润的最大化。

以每年的鲜桃为例。在果汁厂入驻之前,其利润来源几乎全部限于商品桃,达不到商品标准的不是像垃圾一样倾倒,就是倒入猪圈。自从有了果汁厂,那些达不到远销质量标准的产品,有了新的变现渠道。特别是随着果汁厂越来越多,竞争带来收购价格也水涨船高,也给像秦冠这样的水果品类走数量路线创造了可能。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升级、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采取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和农产品研发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运城未来农产品加工路:

破除要素制约,

激发运城农业新动能

去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部署在全国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要求力争通过3年努力,使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

但在我市,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农产品加工业普遍存在着规模不大、品牌不亮、精深加工不足,以及科技研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再加上近两年经济大形势的影响,许多龙头企业遇到了市场销售低迷、融资难、贷款难等一系列的困难。

要让农产品加工业撑起运城农业一片天,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必须破除。

融资是最大的难题。其他的短板可能决定着企业能不能活得好,而融资则更有可能决定着企业能不能活下去。农业企业资金短缺是经常的事,但是近年来资金问题更加严峻。因为市场原因企业经营困难,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控或抽贷或延长审贷时长或缩短贷款时长,双向挤压,企业的融资成本高企,企业经营难度剧增。

盐湖区金井永农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勇革称,他虽然在一些银行有一定额度的授信,不发愁融资,但是利息压力的确较大。而其他从金融机构融不到资金的企业家,则只能被迫通过民间渠道进行融资,其成本就更大了。

还有银行的抵押制度。因其缺乏对其他资产如机器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的鉴别和定价能力,一般只接受土地或房产的使用权,而农业龙头企业有效抵押物少,生产用地等耗资较大固定资产大多是流转、租赁所得,土地及附属生产设施无法用于抵押。垣曲县皋落乡鼎诺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多亩,经营势头挺好,但因土地系流转而来无法申请抵押贷款,遇到资金困难陷入困境。最终,还是在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通过乡领导的私人财政工资为其担保进行抵押贷款,才解决了难题。但并不是所有地方的党政领导,都可能做到皋落这样支持企业发展的力度,要解决还得进行制度改良。

除了资金这一最大拦路虎之外,摆在加工业发展之路上的难题还有很多:

比如税负的设置。龙头企业产品销售按照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而购进的农产品只能按照13%抵扣,高征低扣增加了企业税负;

比如用电的成本。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不少企业用电量增加,多数企业用电价格执行一般工商业用电,或者大工业电价,农业用电价格为0.5元/度,目前实际执行的工业用电价格是1元/度,其中相差巨大;

再比如用地指标的问题;

……

从大维度来审视经济发展,大多还是依靠着常理可推、众人皆知的道理,走老老实实发展的道路。就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议,说到根子上,其意义与思路,一个普通的八旬老人都能看得很清楚。难就难在方向确定之后,如何一步步地走下去,那是一个极考究功力的事情。既然已经认识到加工业在农业产业中的重要位置,那就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一个个排解,一个个优化,持之以恒,日日渐进,才会终有成功的一天。

这些年,我们的苹果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苹果价格还是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农民在苹果产业上的有效收入逐年减少。

其根本原因,在于苹果市场整体上的供给大于需求。但这种供大于求主要集中在鲜食消费的苹果产品上,在加工消费领域,还是一个没有达到完全市场竞争的“蓝海”。

在农产品加工产业中,龙头企业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目前,运城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6家,其中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家7家、省级龙头企业65家。

有了这些加工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实现错峰销售、均衡上市,甚至提高附加值和利润率。

但在我市,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农产品加工业普遍存在着规模不大、品牌不亮、精深加工不足,以及科技研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再加上近两年经济大形势的影响,许多龙头企业遇到了市场销售低迷、融资难、贷款难等一系列的困难。

要让农产品加工业撑起运城农业一片天,上述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必须及时得到破除。 

文章来源运城日报

作者:陈永年

运城市中农乐智慧农业公司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80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