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乡万村”电子服务平台网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首页 热点关注 资料库 视频学习 信息发布 果园工程 果业技术学院 在线答疑  
首页 >   果业新闻录入 >  中农乐果业新闻快报 >  正文
师德楷模李中涛
2016-02-25 11:02   |    发布者:冯部长   |    点击数:49989
摘要: 7月20日上午,得知李中涛先生久病医治无效,于早晨6时在北京肿瘤医院去世,享年86岁。由于身体情况不允许奔赴北京为恩师送行,

  7月20日上午,得知李中涛先生久病医治无效,于早晨6时在北京肿瘤医院去世,享年86岁。由于身体情况不允许奔赴北京为恩师送行,只好给师母挂了个悼念电话,及时把消息转告《西北园艺》、《果农之友》、《烟台果树》《中农乐果业科技》等他兼顾问的杂志主编。
奉献终生
“宁愿干到死,不要等着死”


  我是1959年考入莱阳农学院园艺系(本科)的。那时只知道园艺系有4名“戴帽子”的右派老师,李老师是其中一位。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我知道他是《园艺学报》常务编委那天起,就对他崇拜有加。特别是从我任烟台果树研究所所长的1990年,复刊并主编《烟台果树》杂志之后,几乎每年都去北京登门求教。说实话,这20多年中我撰写的重要专业文章,全都经过了李老师的审改。
  去年6月份,在我75岁之年,撰写了《苹果套袋的回顾、反思与展望》这篇长文。心想老师的病挺重了,癌细胞已经扩散到淋巴,不想再累他。没想到他打电话要稿子看。近万字的初稿,看一遍得半天,他的眼睛已经看不清楚小字了。仅隔了一天,就打电话给我,谈他的修改意见。还高兴而风趣地说:“给苹果套袋,塑膜袋纸袋结合全套袋,现在又提出精套袋,不套袋,有意思,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挺好的。要把文字压掉2~3千字才好,具体意见不谈了。”想到他的生命倒计时了,我两眼含泪对着电话说:“李老师,我是你永远毕不了业的研究生。”他笑着说:“你比博士生的经验也多。你写的东西我都十分爱看。”
  1981年,我患口腔糜烂型扁平苔藓病,住进北京301医院。背着可能变成口腔癌的包袱,痛苦地熬到1998年。这期间职位从县农业局局长,到烟台果树研究所所长,压力非常大。1998年10月去受聘地河南济源市尽顾问职责时,偶发心脏病,差点死在济源。回烟台就急诊入院,一个月后又转入北京安贞医院,确诊心脏左前降支血管局部堵塞90%以上,并放了2个支架。医生说若再堵,只有做搭桥手术。
  出院后我和老伴高兴地向李老师报喜。当我说还有5~6年的有效生命,若以后再做搭桥手术的话,就不可能干事了。李老师对我说,“你才刚过60岁,我已经过了70岁。只要身体还行,就要争取多为果树事业做些贡献。只要病魔还未达到要命的地步,就照常活动。宁可干到死,不要等着死。”看着老师平和的心态,不紧不慢地陪我喝了足有二两干红葡萄酒。我觉得这也是我应有的一种心态。
不求功名
“只要对人民、对社会有好处”
  李老师1927年4月生于山东莒县,1948年考入原民国“中央大学”园艺系。1952年毕业后,到广北农场干了一年,接受山东省农业厅培训一年,1954年分配到莱阳农校。1963年送走二届本科生后,莱阳农学院经历文革动乱。他长期和北京的妻儿两地分居,直到1975年才调到北京。
  2002年春节后,老师给我的一封信中写到“75岁的人了,这些年接受了一些单位的聘请,挂些名誉职务,既非为名,也非为利,只要对农民有好处,对社会有好处就干。”他还给我讲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他说:“我初到莱阳农校那五六年时间,因工作成绩突出,五年中连升三级工资。被打成右派后,没有任何文件依据把三级工资取消了,仅拿刚毕业时的51元工资过了20多年。我在农校、农学院时期调查研究写的“莱阳梨”书稿,不能署作者的名字,直到1978年再版的《梨》仍然没作者的名字。于他,这名利地位也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我是1975年调到北京农校后,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才给我做了彻底甄别。改革开放后第一次评职称为副教授,后来又破格公布为教授级高级讲师。至于历次政治运动中被伤害的好人,都没法把冤仇记在哪个人身上。顺天应人很难做到。我们做科技工作的,只要干的事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就行了。”
  李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自己不仅1981年入了党,从了政,还成为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优秀科技人员。荣誉到顶了,知足常乐吧!
开拓创新
“让样板示范园说话”

  1997年,我从所长位上退下来之后,向全国第一批建红富士苹果基地的地市,推广生产优质无公害苹果和套袋栽培技术。一方面筛选当时最可靠的农药、化肥生产厂家,编写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一方面在全国五省七地市十万亩以上红富士苹果基地,全面推行苹果套袋栽培试验示范。
  这十多年时间内,李老师好像忘了自己是年逾八旬的老年病人。他不仅对我的上述科普活动表示大力支持,各地都知道他是我身后的顾问;这十多年中,他还亲自到重点示范基地指导,参加每一个大型专题会议。在北京平谷区试栽红富士苹果时期,曾把栖霞县果树站孙庆文站长聘为常驻专家顾问。他亲自购买了120万只塑膜袋在北京基地示范应用,连续观察总结2年;还亲自带北京大兴梨区的骨干,到烟台莱阳、蓬莱金大黄金梨基地考察;引进日韩梨新品种,聘请莱阳的孙明技师作技术指导。应用我们共同拟定的生产无公害果品病虫害综合防治历选定的药肥,把苹果全套袋的经验在北京果园大面积推广。
  这十多年中,我陆续发表了《苹果大面积套塑膜袋情况考察报告》等十几篇学术论文,李老师为我的《苹果全套袋栽培》作“序”,肯定了此书“是近几年全国大面积苹果全套袋栽培的总结。该书将为我国苹果全套袋栽培的发展、苹果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加速我国果品与世界市场接轨,起到指导、推动作用。”李中涛和束怀瑞院士两位导师的鉴评,把果实套袋技术变成了果树栽培的必要措施。
楷模在心,师德永存
  敬爱的恩师离开了我们,可他的容颜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人死了是没有魂灵的,可是中华文化文明、圣贤遗风,是传延五千年永世不会消失的。通过怀念恩师,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伟大。高尚的师德是圣贤遗风的内容,是文明的源泉,是社会文明永续发展的动力。
  李中涛先生生命的后30年,是弥补前30年的“损失”,他拼命奉献到失去工作能力的最后一天。回想我退休后这15年,在老师的提携、培育下,在无国家项目基金和主管部门计划支撑、部门工作保证的条件下,能在全国红富士苹果基地几千万果农中,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带着病体,坚持不懈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果树事业的改革、创新发展中,这坚强的信念是因为背后有恩师的支撑;不息的动力来自几千万果农和广大果业科技工作者。是无数同仁、多行业的无私协助联手共事,才在这十多年时间里写出几十万字的经验性文字。所以,我这一生最忘不了的是恩师;老师留下的是高尚的师德。师魂永在,师德遗风永存!

                                        作者   刘志坚

运城市中农乐智慧农业公司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80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