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9 18:16 |
发布者:信息编辑 |
点击数:64354
进入10月份以来,果农朋友们最关心的就是苹果的价格行情。而从各大果区传来的讯息,均令人心情沉重。有数据显示,10月上旬的苹果价格比去年同期同比下跌15%~20%。而去年的果价行情,已经是近五年来的低谷。那么到目前为止,苹果行情可以说是在“地板”上打滚了。
生态有机品质化追求将成为苹果生产主流
原因说来说去无非四点:
一、全国苹果产量达到历史峰值,接近4500万吨。更可怕的是,几乎70%以上是晚熟红富士品种,品种单一问题十分突出,世界罕见。
二、近几年全球消费动能持续减弱。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鲜水果消费,特别是体量如此庞大的苹果消费,却从来未成为国内餐桌上的主流。
三、出口优势并不存在。产量持续增加,出口却受制于品质、成本、贸易壁垒等,仅100万吨左右,占总产量的2%多(即便今年经过努力达到200万吨,也仅占4%多),杯水车薪,聊胜于无;而随着国内高端消费市场进口水果的持续冲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产这么多苹果,不能指望歪果仁(外国人)吃,国内苹果消费才是真正的蓝海。
四、加工等产业链条依然脆弱。如果还指望果汁加工企业收“落果”来实现果园效益,已经越来越不现实。而中国果汁加工产业的再次崛起,一定是在全球消费市场复苏之后,伴随着原料果从品种到品质等各方面的全面升级。在很多水果产业发达的国家,苹果产量结构中,鲜食苹果和加工果的比例,甚至保持在2:1~1:1之间。产业链条的相互对冲转化和支撑,甚至能保持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有了广泛市场调查才能确定发展方向
本质原因说清了,行情会怎么走?
中农乐很早就做过方向性判断:
一、不要指望苹果行情会迅速复苏,这将是三五年内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伴随着大浪淘沙,优胜劣汰。1980年~1995年,中国苹果产业在十多年高速发展之后的激烈淘汰场景,将会再次出现。一定会有相当的果农放弃果园,一定会有从品种、模式、结构到从业者专业程度、机械化水平等全方位的自然更迭,甚至在某个历史阶段,中国苹果产量会在3500~4000万吨之间慢慢稳定下来。
二、“早死早托生”。话丑理端。一些果农在务果观念没有改变、生产方式没有改变、苹果品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天真地等待市场救助,等待政府救助──这没有一丁点儿可能。“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自弃者天弃之”,只有放弃幻想重新审视,从头再来,才有可能伴随着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迎来新生。才有可能迎来新一轮苹果产业的高峰。如果一味观望,一味等待,对市场的教训没有切肤之痛,对市场所传递出的信息不能敏锐捕捉,对中农乐一次次的创新引领不能感同身受,那你可能就是迟早“死”掉的果园。这一轮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很多有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的果农已经开始闻风而动。仅仅这一两年,中农乐看到,很多传统果区的传统果农正在惊喜转变:对生态有机有所认识了;品质意识有了;分级意识强了;注重晚采增加风味;在意品牌保护了;学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了……你回头看看,其实这真是市场教育人啊!而这些可喜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两年市场劈头盖脸一顿猛棒,果农们是不会主动去改变的。

中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上上下下一起发力
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杨杰老师曾指出中国苹果产业的“转型路径”,中农乐十分认同。
一、生产模式上:(在控制总面积逐渐向水果优生区聚集的前提下)老品种改为新品种,施肥浇水变为水肥一体,化肥为主变为有机肥为主,套袋(逐渐)变为不套袋……
二、经营模式上:(随着全国土地确权工作的落地,土地合理、科学流转将成为常态)人力为主变为机械为主,大户变为家庭农场……
三、销售模式上:果农大户直存直销;超市连锁产地直采;冷库企业向上建基地,向下建门店;电商模式从村口到门口,一票直达……
中农乐人,一直在路上
最近,在中农乐总部所在地—山西运城,这个苹果面积和产量雄居全国县级市之首的“水果之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市水果面积稳定在320万亩的前提下,要全面转型升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迈进……
可以说,在各大苹果主产区,这种呼声、这种动作,越来越密集,正在形成一种潮流,打响中国苹果产业浴火重生的“发令枪”……
要么在寂寞中死去,要么在折腾中重生!
这就是中国苹果产业的现状。
【中农乐果业科学研究院 胡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