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乡万村”电子服务平台网 | ||||||||||
|
||||||||||
|
【运城“两会”声音·10】运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在“精”字上做好文章
2018-04-05 10:15 |
发布者:信息编辑 |
点击数:25976
![]() 摘要:
近年来,运城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像永济市的长荣科技、新源现代农业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已经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也异军突起,对运城
运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要在“精”字上做好文章 ——运城市政协委员 裴淑芳 近年来,运城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像永济市的长荣科技、新源现代农业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已经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也异军突起,对运城市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但是综观全市的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且发展极不平衡。为此,要全面提升运城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产业还须在“精”字上大做文章。 一、目前运城市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产业发展规模大而不“精” 目前占据运城市农业经济主要收入的主产业为苹果、枣树、核桃等三大产业。这三大产业的共同特点是,在运城市分布范围广,发展面积大,对运城市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这三大产业均出现了价格低和卖难的况。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只注重发展面积,却并未做“精”做“强”这些产业。 (二)品牌意识不强,没有核心竞争 运城市的农业产业发展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经营,虽然临猗万荣苹果、稷山枣、临猗冬枣、永济的韩阳香椿、永济柿饼等等农产品在我们运城都是小有名气,但由于没有品牌效应,在市场上并未形成核心竞争力。目前运城市的知名品牌仍寥寥无几。 (三)政府对市场的主导力不强,市场混乱,盲目竞争,内耗严重 果农为了抢占市场先机,盲目使用各种化学产品催大催熟农产品,在上市时间上形成恶性竞争,却忽略了产品质量,扰乱了市场,影响了产品后续销售和价格。近一两年,运城市的冬枣市场疲软,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如此。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运城市农业产业的发展上,首先应在“精”字上做好文章。 永济市新源现代农业在“精品”产业的发展上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他们的大棚草莓目前卖100元3斤,还只是团购价,市场上卖到60元一斤。为什么这么贵还有市场,其根本原因是产品质量高。草莓口感好,品质优,且不使用任何化学制剂,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对于今后运城市农业产业的发展上,政府在引导农民在产业上做“精”做“强”,多为市场上提供“精品”,而不是“量大”的产品。 (二)进一步引导农民建立产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创建农产品品牌,用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应成立适合农村发展的农村经济组织,比如一些合作社之类的组织,把农民从分散的领域和地域中组织起来。通过规模化生产,牵动农业向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发展。要使新经济组织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目前运城市已经有许多比较成功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像永济市东开张村的“红枣协会”,洗马村的西瓜合作社。韩阳北郑村的“核桃合作社”等等,有的办得很成功,已经产生了效益,也给农村的产业发展走出里一条成功的路子,但目前这些合作社组织并未形成自己的品牌,有的形成了品牌,但名气太小,仅限于当地,并未走出运城或者山西,还须政府多加指引,鼓励他们注册商标,创建品牌,用品牌引导产业发展。 (三)政府应加大对市场的引导力,强制控制农产品上市时间,保护我们的农产品市场健康持续地发展 为了保护运城市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成立专门的稽查大队,用行政手段维护运城市农产品市场秩序,对于不合格的农产品比如实用化学制剂催大催熟的产品坚决不得以外销,严格控制农产品上市时间,保证品质优、安全放心的合格产品入市,这样短期看来,会影响部分农民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保护了运城市农产品在市场的口碑,为让运城市农业产业可以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我们运城是传统农业大市,13个县(市、区) 共有3196个行政村,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一半以上,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主导产业。因此对运城市来说,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激发“三农”新活力,更是转型跨越新路径,区域发展新机遇。全市上下应抢抓机遇,乘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按照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运城特有的农耕文明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禀赋优势,突出抓好“城乡融合、质量兴农、绿色发展、脱贫攻坚、共同富裕”五个关键,解决好农村基础设施长期薄弱、公共服务比较落后、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等问题,同时还要充分用好系统思维和精准思维,遏制运动式建设、一阵风创建,减少大拆大建,杜绝千村一面,注重从顶层设计上、从体制机制上、从根子根本上抓好“三农”工作,创出乡村振兴的“运城模式”,让河东大地上的乡村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大家知道,此前中央为了加强“三农”工作,先后部署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在不长的时间内发展了农村生产,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区由于缺乏用系统思维谋划工作,而是分部门操作,并且阶段性政策、条条性政策频出,部门与部门之间衔接不紧密,造成项目重复、反复,体制性浪费问题突出,导致资金使用分散,项目交叉,重复建设,投入效益低下。 为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为避免上述问题,特此建议: 一、牢固树立规划意识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则是实施这项系统工程的“第一道工序”,全市各级政府应树立规划意识,把乡村振兴的有关问题思考清楚,研究明白,最终形成乡村振兴的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各相关部门应按照规划意见制定部门规划,实现“多规合一、一规到底、分步实施、永续利用”。 二、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 应把握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规律,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不仅有包括顶层设计的总体规划,还应有包括产业规划、村庄社区建设等专项规划;不仅系统设计产业发展、深化改革、农民增收等内容,也应整体谋划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考虑城乡规划、集镇规划、土地规划、社区规划、村庄规划。同时,在注重整体,把握全面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市级特点,让规划落细落小落地,如应对全市的农村技按照城郊村、纯农业村、文化旅游村、空壳整合村等进行分类对待,对乡村道路宽度、绿化厚度、管道铺设以及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所等重要基础性设施提出明确分类指导标准,以便于操作落实,避免出现规划“大而空”,基层无从入手。 三、破除部门“屏障”,建立沟通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有系统性思维、久久为功的理念和多部门协作、联合作战的精神,突出系统性、全局性、精准性,形成乡村振兴的有效合力。建议市政府建立部门沟通协调长效机制,坚持乡村振兴重要事项共同审议,议定事项定期碰头,相关信息各部门共享,工程项目协作实施等,避免政出多门,各自为战,达到全市一盘棋,建设美丽乡村。 四、提升基层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自主性 乡村振兴市级出控制性规划,县级应立足各村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历史人文,为每个村落量身定制专项规划,不能用一个方子,走一条路子,必须把握不同村庄变迁的发展趋势,注重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做到一镇一规划、一村一规划。同时因基层政府具体负责实施,因此应重视发挥基层政府的自主性。建议市委、市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增加县级话语权,发挥县级能动性,让乡村建设更贴近基层,更适合农村,更符合农民意愿。 五、强化日常管控 规划是乡村振兴的“路线图”,也是行动的“时间表“铁规矩”,一经制定就不得随意调整。为了让乡村振兴规划硬起来、严起来,建议强化规划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规划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建议在抓好规划建设的同时,应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财政在划拨建设经费的同时,应配套维护经费,提供好资金保障。还应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管理制度,设置专业管理人员,加快队伍人才建设,配备综合执法力量,切实提高乡村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 文章来源于第四届运城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发言材料 最热文章
|
![]() |
![]() ![]() ![]() ![]() ![]() ![]() ![]() ![]() ![]() |
运城市中农乐智慧农业公司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8012号-1 |